媒体聚焦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在线召开[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 8月15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在线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编辑部、上海交通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协办。

论坛聚焦“中外文化互鉴、科技人文融合”这一主题,通过线上云会议的形式,旨在推动广大文学研究者强化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更好地开展以科技革新为特征的跨文化交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都岚岚教授主持开幕式。

为世界文学发展注入新活力

顾锋表示,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下,我国的人文学者肩负着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科技人文融合发展的使命,此次会议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将继续支持科技人文的发展,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研讨会为契机,探索一条以科技革新为特征的跨文化交流的道路。

外语学科在“引进来”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任务,外语界学者应该在“走出去”的伟大事业中,展现中国人文学者应有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五大方向之一,是服务于中外人文交流的重点研究领域。外语教师在发挥自身语言优势的同时,要向中文界学者学习,补齐“中文素养相对较弱”的短板。为此,应以“问题为导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要回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宗旨,做到融通外语和汉语、国内和国际,实现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表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生性、共通性和共同性,当然也有差异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融通外语和中文、国内和国际,构建包括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内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为世界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动能,促进世界文学的长远发展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长治久安。

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研究模式

此次研修班将持续到9月6日,邀请了国内知名作家、学者,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范式和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开展了系列讲座。在此期间,来自全国的知名学者通过视频开展云端对话,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从学科史的角度论述了目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表示,综观外国文学研究70年,从最初30年沿袭苏联模式到后40年西学东涌,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应放弃一些本该坚持的优良传统与学术立场。我们应重视国学与西学、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及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立场与方法,明确坚守中国学者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论述了李辰冬《红楼梦》研究中的跨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他提出,作为经历了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时代的作家,感谢时代给予他的丰富生活经历,并把它们变成了创作的源泉。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究研究方法的前历史阶段、非学科的边缘化阶段以及学科化和全面复兴阶段。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从一开始就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吸纳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欧洲古典与中世纪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刘建军认为,“如何比较?”“怎么跨?”是当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与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他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应具备解决问题、训练思维能力、必要的知识储备、积累以及回归文本与跳出文本的具体方法这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表示,外语学科的比较文学开展,为外语学科教师的学术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将比较文学方法引入外语教学,可促进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人文化改革,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持续做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本次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高级研修班的举办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高级研修班的举办,加强了大众对新学科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广大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唤起研究学者对母体文化的认知,使更多的研究学者对母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同,为新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结合具体的中外文学与艺术作品,从媒介的混合、媒介的转换与媒介的指涉等三个角度讨论了文学作品以及剧场、电影、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的表演性。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认为,人工智能借助自己的算法和自主学习芯片、借助智能程序和精准数据,正在构造出新的写作主体、写作范式和新的文类。这种“人机合谋”的写作范式和文学想象,应深入到人和技术内在关系的本体性层面去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才能够真正打开和揭示这一写作创造活动的真实面目。

彭青龙认为,要做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要着力提高政治素养、学科素养、中文素养和科技素养。过硬的政治素养是根本,厚实的学科素养是基础,扎根中国大地的中文素养是根基,与时俱进的科技素养是手段。当前外语教师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应主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特别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营养,开展中外比较文字(语言)、比较文本、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比较文明研究。从事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应主动打破原有的学术固化结构,秉承“学科融通、文化传承、中西互鉴和启迪新知”的理念,根植中国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术话语体系贡献才智,为中国文化、文学的国际学术传播贡献力量。

5-1.jpg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在线会议现场 照片由校方提供


查建国、夏立、陈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