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专家:注重比较文学发展 为不同文化融合提供有力支点
新华网
新华网报道 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拥有诸多共通性、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也使得世界文学的发展生机无限、魅力无穷。但是,部分从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们在做进一步研究时提出,不同文化、不同文学之间该“如何比”“怎样跨”“更高效”?
8月15日至9月6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以“云会议”形式,举办主题为“中外文化互鉴、科技人文融合”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研修班。
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以及国内外多所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也有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等多位国内外知名作家。 与会嘉宾们普遍认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五大方向之一,是服务于中外人文交流的重点研究领域。从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最大的价值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表示,面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任务,可以在融通外语和中文的前提下,构建包括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内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为世界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动能。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在谈论创作时说,他很感谢时代给予他的丰富的生活经历,这是自己创作的源泉。“以前愿意写水、波纹、浪花,现在写河床、卵石。更愿意探究实在的问题,语言简单,表达的感情更复杂。”
据了解,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中,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究研究方法的前历史阶段、非学科的边缘化阶段以及学科化和全面复兴阶段。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说:“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从一开始就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吸纳了多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模式。”上海交通大学欧洲古典与中世纪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刘建军认为,“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回归文本、跳出文本的具体方法,是当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与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表示,综观外国文学研究七十年,坚守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是有必要且十分重要的。
彭青龙表示,从事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更应该主动打破原有的学术固化结构,主动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营养。秉承“学科融通、文化传承、中西互鉴和启迪新知”的理念,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术话语体系贡献才智,为中国文化、文学的国际学术传播贡献力量。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