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强化文化认同 交大举办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图]

2a.jpg

周到上海报道  8月15日,以“中外文化互鉴、科技人文融合”为主题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2020年首期线上研修班在同步开班。

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表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生性、共通性和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和特殊性。

他认为应该融通外语和中文、国内和国际,构建包括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内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为世界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动能,促进世界文学的长远发展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长治久安。

研修班邀请了国内知名作家、学者,就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范式和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开展了系列讲座。来自全国的知名学者通过视频开展云端对话,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从学科史的角度论述了目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综观外国文学研究七十年,从最初三十年沿袭苏联模式到后四十年西学东涌,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多少放弃了一些本该坚持的优良传统与学术立场。他从国学与西学、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及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立场与方法等向度论证了坚守中国学者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先锋派文学之后重要的代表性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论述了李辰冬《红楼梦》研究中的跨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在围绕李洱作家创作的嘉宾对话环节,李洱认为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时代,中国人的十年相当于欧洲人的一百年。李洱是这样概括自己创作的变化的,他说:“心态变的很沧桑,年轻时表达自己的感情很外露,年龄大了愿意压住写,以前愿意写水、波纹、浪花,现在写河床、卵石,更愿意探究实在的问题,语言简单,表达的感情更复杂。”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究研究方法的前历史阶段(1906-1949),非学科的边缘化阶段(1949-1977)以及学科化和全面复兴阶段(1978至今)。

在他看来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从一开始就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吸纳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研究模式。

“如何比较?”“怎么跨?上海交通大学欧洲古典与中世纪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刘建军认为”这是当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与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他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四方面的关键内容,即一、提出和解决问题,二、训练思维能力,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四、积累以及回归文本,跳出文本的具体方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认为外语学科的比较文学开展,为外语学科教师的学术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将比较文学方法引入外语教学,可促进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人文化改革,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认为人工智能借助自己的算法和自主学习的“心”(芯片)、借助智能程序和精准数据,正在构造出新的写作主体,写作范式和新的文类。这种“人机合谋”的写作范式和文学想象,应深入到人和技术内在关系的本体性层面去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才能够真正打开和揭示这一写作创造活动的真实面目。

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