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每小时可操作5400次,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上海交大研发垃圾分拣机器人【图】

3.jpg

一个超视觉垃圾分拣机器人可替代54个分拣工人的工作量。

劳动观察报道 没有身穿厚重工作服带着手套口罩、埋头分垃圾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往返的机械手以及穿插有序的输送轨道。劳动报记者6月3日从上海交大获悉,一款超视觉垃圾分拣机器人研发成功,每小时可分拣垃圾5400次。

上海交大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智能装备团队的这项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它的“目力”很好,可以快速在大量垃圾中精准识别可回收物。

垃圾分类是一项工程量巨大、过程重复且枯燥的工作,源头分类任重道远。通常收储后,工人需要用手将可回收的物品从大量垃圾中拣选出来,不但不卫生,也存在一定的危险。要处理数量庞大的垃圾,就意味着工人需要长时间进行工作,对工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都是一项较大的考验。

“一个超视觉垃圾分拣机器人可以高精度分拣多种不同品类的垃圾,有效分拣率可达95%,最高分拣速度5400次/小时,工作时间24小时/天。生产线上每套设备布置2个机械手,相当于替代了54个分拣工人的工作量。”项目负责人李佳副教授说。

垃圾分拣机器人的开发涉及光学、机械、控制、软件等多学科技术体系,其技术壁垒非常之高。当前国内垃圾分拣自动化水平普遍偏低,自动化分拣设备严重匮乏。国产垃圾分拣设备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高端分拣机器人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

李佳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等项目,数年来产学研联合攻关,相继突破混杂物料图像快速识别、高速精准面激光空间定位、近红外指纹材质识别、多维信息耦合联用、机器人快速轨迹跟踪等十余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垃圾精细分拣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国产化,开发出与国外产品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的产品,打破了垃圾智能分拣技术的国际垄断。

据悉,团队已将多项关键技术、关键部件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并产生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下一步,将与国内环保头部企业对接合作与共同开发,以期使成果更快进入市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