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抗“疫”硬核,科普也硬核

解放日报报道 健康科普是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

为了更好地总结防疫健康科普工作,让防疫经验成为上海市民的健康生活启示录,把“防疫法宝”转化为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主编的《上海战“疫”硬核科普》一书,系统回顾、精心梳理上海疫情防控期间数千篇健康科普文章,从中精选编撰而成。

书中既有影响广泛的重大科普事件,也有网络刷屏的科普金句;既有包罗万象的防护要点,也有独具慧眼的经典述评;既有医学专家们的“妙笔生花”,也有新闻发布会上的权威发声,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民理性、自律、开明、睿智的战“疫”精神与健康科普的“硬核”特质。

以下为本书的精彩摘编,有删节。

有些生活方式要改改

王彤

经历过“非典”、H1N1、H7N9防控,作为《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主要编者之一,我认为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阻击战,我们需要一场全民族的集体反思,需要痛下决心的改变——包括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改变那些习以为常却危害至深的观念与行为。

改变饮食习惯17年前的“非典”元凶是野味,而今新冠肺炎的病源仍然是野生动物。人类70%的新发传染病来自野生动物。再也不能让“舌尖上的美味”变成“舌尖上的危险”。改变陋习、拒绝野味,坚决不吃来历不明、销售渠道不正规的食物,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自觉。

过去,我们喜欢围桌共餐,今后,请不要忘记为每道菜加一副公筷,为每桌餐备几个公勺。

改变社交方式 人际交往要保持空间距离,不要在排队时贴得太近,在电梯或公共交通工具内,身体动作幅度要尽量减小,聊天时尽量低声,用手机看视频一定要戴耳机。请勿聚众喧哗,请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打喷嚏时请避人,并用纸巾、毛巾或肘部遮掩口鼻,不仅有利于减少飞沫传播,更体现人的文明程度。传染病高发季节,进入公共场所请习惯戴口罩,见面少握手或不握手。

改变生活作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年轻人请纠正熬夜、吃火锅、撸串、打游戏、叫“外卖”、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事实上,严重危害民众健康的几大慢性疾病,归根到底是生活方式病。要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为健康生活、预防疾病的“必杀技”。运动是最好的健康保险,经常性有氧运动应作为健康必修课,科学运动,适量运动,大力提升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体质。

改变焦虑心态 遇到突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难免焦虑不安。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提高疫情防控的参与意识。但谨防过度恐慌,其危害甚至超过疫情本身。信谣传谣,会给社会秩序和疫情防控带来很大干扰。当然,有关部门的信息公开和专业人员的心理干预也至关重要。疫情面前,没有人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贡献者。请以包容之心,少一些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和人群歧视,多一些互谅互让、守望相助和同舟共济。

改变行为意识 防疫期间,总有一些人不配合防控,甚至和防控人员发生激烈冲突,凸显了其规则意识不强,缺乏对法律的敬畏。现代公民要具备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主动申报登记相关健康信息,不隐瞒、不逃避,积极配合调查,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这既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更关系到个人征信。

改变教育理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认识误区仍有市场,金融专业、IT专业走红,人文专业、医学专业遇冷。生命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要着力增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分阶段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争取用生命意识的觉醒,激发整个教育理念的变革。

改变价值判断 商界传奇乔布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叹息,世界上最贵的“床”是病床。新冠肺炎疫情也使我们懂得,物质财富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终极追求,健康、亲情才弥足珍贵。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浮躁心态盛行的当下,这无疑是一种清醒剂,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要反思和改变的,远不止这些。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的斗争史。疫情过后,照亮前行道路的,是警醒、反思和足够的理性。绝不能轻易忘却那些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我们期待,疫情过后,人们将迎来崭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让科学素质、健康素养、文明修养和法治精神涵养的人生态度更具有普适性。

“买口罩全国第一”就是怕死吗

方翔

来自电商的一项数据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口罩的群体中,上海买家人数占据总购买人数的1/4左右,为全国第一。有些人就嘲讽:上海人怕死第一名!然而,随着上海一系列防控疫情措施的发布,更多的网友表示:这样的城市让人放心。

上海老百姓还收到了培训机构线下延期、新春祈福场所暂停关闭、旅游娱乐场所暂停营业、年夜饭商家应无条件退款等各种通知。同时,上海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

一位网友留言:很喜欢一个城市这样的两面——一点小事就“怕死”,如履薄冰;天大的事不怕死,舍生取义。越文明的城市越有机会有这样的双面性。

上海市民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如此重视,实际上也是来自一次次的教训:1988年甲肝、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2009年新“甲流”、2013年H7N9禽流感,以及近年的埃博拉防控,不仅成功战胜了困难,经受住考验,而且积累了丰富经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3年,上海在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立即启动联防联控和应急预案三级响应,并以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为定点救治机构,进一步加强流感预防工作,将每周报告提高到每日报告。当时,针对中小学,上海已经有网络直报系统,因疾病缺课、缺停的中小学生,将直接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病情。这些措施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组充分肯定,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上海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优到精的飞跃。

2019年,日本有家媒体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如今的上海,注重公德的风气已在居民中流传开来”,作者认为,上海市民的素质正在提高,这种“国际感”和“为人着想”的意识、大众的公德心都提高了。

卫生应急性事件发生后,公众具有良好的应急素养和较高的自救、互救能力十分重要。上海人购买口罩绝对不是什么“怕死”,而是市民公共卫生素质的一种表现。只有每个人都拥有了良好的公共卫生素质,才能筑牢公共卫生安全这座“隐形墙”,这样的城市才让人放心。

随便一摸就会感染吗

“上海疾控”微信公众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很多人会望文生义地认为,接触传播就是“接触了就会被传染”。事实并非如此。

接触传播特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方式的传播途径,使得病原体从传染源向易感人群受感染“门户”(病原体侵入“门户”)播散并引起有效感染的过程。这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厘清: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侵入“门户”、有效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播散至易感者合适的侵入“门户”,一般多指亲密接触,包括接吻、点对点的直接接触(如皮肤直接接触疥疮患者病灶)等。

(2)间接接触传播:因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体所污染的物品,继而导致病原体播散至易感者侵入“门户”而造成传播。许多粪—口传播传染病,包括甲肝、水源性传染病(如部分肠道传染病),以及人畜共患病(如布鲁氏菌病)等都属于间接接触传播。“新冠”防控方案中所提到的“接触传播”,主要指的就是这种间接接触传播。

(3)病原体侵入“门户”:病原体并非到达人体的任何部位都会引起感染,它一定要到达合适的侵入部位才能发挥侵袭能力,继而感染人体。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侵入“门户”是鼻、口、黏膜等。

(4)有效感染:足量的病原体成功抵达侵入“门户”,并瓦解人体初步免疫防线,引起感染的过程。

从上面几个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就能大致还原新型冠状病毒的接触传播途径:传染源(患者)排出病原体→直接或间接经手污染物体表面→物体表面短暂定植→污染易感人群身体(主要是手)→足量病原体抵达易感人群侵入“门户”,引起有效感染。

举个例子:患者打喷嚏时用手捂嘴,然后用被污染的手触摸门把手,导致把手被污染;健康人拉门把手时导致手被污染,再用被污染的手触摸口、鼻,进而可能被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通路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就是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以及手,如果对物体表面和手上可能存在的病毒进行有效杀灭,就可以大幅度降低感染风险。所以我们要做到:第一,注重咳嗽礼仪,减少自身对环境、物体表面的污染。第二,公共场所管理人员应定时做好对可能存在污染的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物体表面的病毒负载。第三,对于个人,最重要,也最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守好间接传播通路的“最后一道大门”——做好手卫生。有流动水条件者应勤洗手,没有流动水且手上没有肉眼可见污染的情况下,使用免洗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能有效杀灭或减少手上可能存在的病原体,起到了降低感染风险的作用。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佩戴一次性手套以免手被污染也是一个可选的方案,但值得一提的是,佩戴手套不能完全代替洗手。第四,记得佩戴口罩,阻断飞沫传播。这样就做到了综合、全面的预防。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病毒可以把一个国家的人民打倒。

——闻玉梅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实验室创始人

大家可以闷在家里,但是一定要动在房里。

——宁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

市民群众的健康意识空前高涨,保持社交距离。“一米,是爱你的距离”成为上海早春最温暖的话语。

——郑锦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党组副书记

成年人接种疫苗应成共识,吃补品不如减少应酬。

——张文宏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洗手的时间要足够长,坚持唱完一首《生日歌》。

——江帆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再也不能让“舌尖上的美味”变成“舌尖上的危险”,改变陋习、拒绝野味!

——王彤 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

千万不要熬最晚的夜,涂最贵的眼霜。

——华克勤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

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不要输在麻痹大意。待病毒消散之际,骑马踏花,看尽山河之绚烂——所有美好不必急于一时。

——谢斌 健康上海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

出门戴口罩不能吸烟,所以趁此机会把烟戒了吧!

——崔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