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与思考”主题研讨会在沪召开[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
“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与思考”主题研讨会会议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4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主办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与思考”主题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如何理解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上海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经验总结”“上海治理能力建设发展的未来与思考”等主题展开研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张录法教授主持本次会议。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世伟、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上海市卫健委规划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蒋小华、上海市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部部长刘学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姜文宁、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陈高宏、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徐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陈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责任教授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责任教授王林等专家现场出席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全体专职科研人员通过网络在线形式参加会议。
做好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转型升级
姜文宁在致辞中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围绕疫情防控所做的前期工作,着重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近期围绕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的系列活动,并对各位专家在疫情期间亲临会场参与研讨表示感谢。吴建南作了《中国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基于四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的思考》的主题发言,从中外学者对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观点,70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演变,当前城市治理面临的新背景、新命题、新节点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前期研究提出了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结构框架。
熊世伟在发言中回顾了城市治理的发展历程,并对城市治理和管理的关系与区别进行了概念比较。他表示,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注重从城市治理理念、政府管理结构、城市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四个方面转型升级。对于城市治理方式的转型,应建立信息共享、协同共治和预判性决策三个方面的机制。蒋小华分享了疫情防控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影响。他认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是城市治理的一个安全底线,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上海市所建立的部门间高效联动机制、前期深入系统的行业治理以及扎实细致的社区能力建设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公共卫生角度,应不断提高专业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三个方面的能力。
系统性开展城市治理能力研究
魏陆围绕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分享,对五位一体治理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回顾。他提出,上海的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应从科学性、多元性、透明性、民主性、高效性、先进性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疫情防控来讲,城市治理能力应该包括快速响应、科学决策、协同执行、开拓创新、自我纠错和法治保障六个方面的能力。刘学华在发言中表示,城市治理能力的研究要注重顶层设计,有系统性的开展,尽量避免多头用力、协同不畅导致的内部损耗。在研究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到大的趋势变化所带来的新格局、新需求;其次是要注意区分主体、个体、载体的范围和变化。
徐剑针对如何看待城市治理现代化进行了分享。他认为,城市治理面临一个重大的环境变化就是治理如何脱媒,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评价等三方面,这是我们必须回应的重大时代问题。陈杰表示,研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做到一城一策。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城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设计,包括治理能力、治理技术和治理手段等。徐家良从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机制和治理行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此次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系统性的大考。王林提出,治理能力的提升应注重专业化、系统化、导则化。智慧赋能、政府数据和企业数据的交互将大大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