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通大学首批新冠肺炎防治应急攻关项目立项[图]

20200212_085426_804.jpg

上海交通大学首批新冠肺炎防治应急攻关项目配图。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 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启动“医工交叉研究基金新型冠状病毒防治攻关专项”,支持学校教师和医护人员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疫苗及药物研发、疫情防控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及后续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解决方案。为正确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科研服务有序进行,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时间向全体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教师发出“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倡议书”。

发挥人才优势形成疫情防控生力军

上海交通大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上海市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精神,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协同推进,稳步落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表示,应对疫情重点地区的师生和医学院抗“疫”一线队员加强关心和关爱,全校上下凝聚力量,众志成城,合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认为,要切实增强疫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加强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科研布局和组织策划,充分发挥学校医学和工、理、文、管等学科的交叉优势。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紧急启动医工交叉研究基金“新型冠状病毒防治攻关专项”,支持教师及医护人员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疫苗及药物研发、疫情防控和应急科普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把论文写在服务医患民生一线中,把成果放在解决临床医疗难题上”为导向,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提供解决方案。

专项研究基金第一期遴选了10个项目进行支持。同时,开通应急专项快速通道,随时受理,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及时对疫情防治相关研究进行资助。

将成果落地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战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及医护人员在相关研究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争分夺秒地进行科研攻关,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

小“纳米”大能量,助力科技战“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以古宏晨教授、徐宏研究员为首,团队历经数年研制并实现产业化的纳米磁性载体,为国内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盒出炉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该技术可实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全自动、全封闭、高灵敏地检测,已由外部公司投产成品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1月24日,该检测试剂盒通过了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的检验,成为我国法定检验机构检定合格的首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并在各地医院、疾控中心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际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俞凯教授,联合外部公司开发了“疫情防控机器人”。该机器人依托语音识别、合成、理解和对话管理等人工智能(AI)技术,结合新研发的疫情排查对话逻辑和话术,机器人可根据设定向社区居民主动宣教疫情防控知识,若遇到身体不适居民还会提醒及时就医。1月27日起,“疫情防控机器人”已开始提供给社区和有关部门免费使用,已为江苏、山东、重庆、湖北、北京、浙江、四川、湖南、上海等多地提供服务,机器人自动接通10余万户,将访问结果直接生成数据报表提供给社区。

多方联动推进科研工作高效开展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科研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工作小组,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科研服务工作。各类科研相关申请材料的审核和联络通过邮件、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科技奖励申报等各类工作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进度同步进行。同时,安排在沪院领导、主任和党员在疫情防控期间值班,保障各类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研究过程中,严格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疫情防控研究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伦理和生物安全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考虑项目存在的风险,并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备。各类开放性公共实验平台和实验室要严格执行预约审批和登记制度。减少科研工作中各种现场活动,以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各项学术讨论和研究。

查建国、夏立、陈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