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莫让通识课变“水课”

《解放日报》报道 眼下,不少高校为低年级开发出一些公选性质通识课,如“品酒”“茶道”等,一时成为“潮课”。但有专家指出,有的通识课之所以被选课学生“秒杀”,只是因为学得比较轻松、过得比较容易。事实上,从国外名校经验看,真正跨学科的文理通识课绝不是那么好教、那么好上的,其中很多都是全校的“金课”,而非“水课”。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双一流学科群的负责人胡洁教授在一次论坛上说了一段“题外话”,比了比国内外高校“品酒课”的不同之处:在国内高校开设品酒课曾被传为“美谈”,这样的课程在选课系统里一开放就“秒没”。学生们拿着高脚酒杯上课,喝喝小酒,期末考查也就是交一篇大作业而已。而反观国外高校的品酒课,很少有人敢选,因为要想通过考试,绝不仅仅靠味觉。比如品鉴一杯葡萄酒,要求基本判断出酒的性质、产地甚至年份。这背后,需要学习和研究植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等专业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只是简单地喝一学期酒,恐怕是达不到多学科要求的高水准的。

国内一些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广博”层面,而未触及“精深”。如今,“通识教育”越发普遍,有人认为文科生修点科学课,或者理科生修点人文课,反正在本院系之外修几个学分的外系课程,就算“通识”了。其实,通识课并非百科课,其培养的核心能力不是对不同学科都略知一二,而是在不同学科中形成跨界思维和综合素养。就如设计学,很难说属于文科还是理科,相关课程都带有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性质。

最近,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推广工业设计‘新工科’教育模式,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显然,“新工科”的“新”字很大程度上在于科艺兼通、文理兼修,用“STEAM”来解释的话,就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这五大学科缺一不可。不少海外名校的通识型核心课程,均由各科协同设计,名教授联袂讲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设计学院访问讲席教授徐志磊举了位于波士顿的欧林工学院的案例,其新工科的具体专业可由学生决定,比如选定“工程+音乐”专业,就由相应专业的不同师资组队,负责对其进行培养。

“通识”是高等教育的“金字塔”基底。“以本为本”地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备好课、上好课,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力增长、专业发展,也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格局与视野。要挤水,更要铸金,莫让通识课变成“水课”,而要铸造一批真正具有含金量的“硬课”。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