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法国奥赛博物馆馆长作客上海交大

讲述“欧洲最美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报报道 11月1日晚,法国奥赛博物馆馆长洛朗斯·德卡尔走进上海交通大学,作客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第九讲,带来题为《奥赛博物馆:从火车站到最美博物馆的奇妙历程》的主题演讲,与大家分享了这座“欧洲最美博物馆”的独特发展之路。

洛朗斯·德卡尔自2017年3月起担任奥赛博物馆馆长,历任法新社博物馆科学总监、遗产策展人,橘园博物馆馆长,是法国文化遗产和艺术史策展人。她于巴黎索邦大学和卢浮宫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史,是专研19至20世纪初西方艺术的学者。她曾经策展过多场重要展览,并著有专著《拉斐尔前派:英国现代主义》《法国艺术:十九世纪》等,同时是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和国家功勋勋章获得者。

在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设计精美、风格壮观的奥赛博物馆与卢浮宫和杜伊勒里花园隔河相望。这座被称为“欧洲最美博物馆”的艺术宫殿,脚下的土地曾历经过无数的变迁。其前身是为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而建的火车站,此后的近40年中,作为发往法国西部、南部火车的起点站,每天从这里发出的列车多达200列。时过境迁,这里逐渐无人光顾,直至被废弃。1972年,有人建议把火车站改造成博物馆,得到了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的支持。1986年12月1日,经过近8年的建设,焕然一新的奥赛博物馆第一次打开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来访者。1900年火车站落成时,画家爱德华·迪泰伊曾感叹道:“这个车站太美了,多像一个陈列艺术品的宫殿!”80多年后,当年的赞叹竟成为现实。

奥赛博物馆改造工程采用了意大利女设计师盖·奥朗蒂的设计,她精心分割了长138米、宽40米、高32米的空旷大厅。大门开在西侧,由西到东是一个长100米、高32米的大厅,大厅两侧是一间间独立展室。两侧展室各有三层,主要陈列绘画作品。在这里,观众们仍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19世纪法国浪漫气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座建筑本身即是博物馆的第一件馆藏,完好地呈现了十九世纪下半页、二十世纪初的艺术风格。

奥赛博物馆馆藏丰富,馆内聚集了法国近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填补了法国艺术发展史上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之间的空白,也因而成为连接古代艺术殿堂卢浮宫和现代艺术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过渡。各类藏品数量达八万余件,其中近代艺术品4700多件,包括绘画、雕塑和家具陈设等,以众多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艺术巨作最为著名,同时作品也展示着法国1848年至1914年间政治、历史和社会领域发生的巨变。莫奈《撑阳伞的女人》、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等艺术巨作都在馆内熠熠生辉,吸引着全世界的观众为之驻足,流连忘返。

精彩的演讲过后,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们就印象派艺术、陈展与策展等话题与洛朗斯·德卡尔进行了进一步交流探讨。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文明办,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承办。


黄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