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019年“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授予这5位船人![图]
《中国船舶报》报道 10月22日,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2019年大型综合学术年会暨第三届“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谭家华、毛献群、蔡乾亚、朱明华、邱爱华5位船人被授予2019年“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
为纪念和缅怀我国造船界一代宗师辛一心教授,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奖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于2014年7月设立了以辛一心教授命名的“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基金”及奖项。今年是继2015年(首届)、2017年两届后举办的第三届“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家华获“终身成就奖”;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军船一部副主任工程师、研究员毛献群,中船集团所属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江南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蔡乾亚获“科技创新奖”;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南研究院副院长兼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朱明华,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动力装置事业部副总经理、研究员邱爱华获“青年英才奖”。
1946年4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我国最早从事海上施工设备与特殊装备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长期从事海上施工设备与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开发。带领科研团队在长江口航道整治和洋山深水港建设工程中成功研制软体排铺放与砂袋抛放船及相关设备;在长江口导堤建设中攻克抛石整平作业的难题和瓶颈,成功研制了自升式大桩靴抛石整平平台,相关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00年以来,谭家华带领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联合中交疏浚(集团)等疏浚行业主力单位,对大型绞吸挖泥船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攻克大型绞吸挖泥船海底岩土挖掘、钢桩台车定位、疏浚输送与装备总装集成等“卡脖子”难题,有计划、按步骤提高对远海岛礁恶劣作业环境的适应性和装备作业性能。至今为止自主设计和制造了63座装备,包括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作业能力世界领先的非自航绞吸挖泥船“新海旭”等,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占国内同类装备的80%份额,形成约12亿方岩土的疏浚年产能;与进口相比平均研制周期缩短35%、平均建造成本降低44%,实现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历史跨越;承担长江航道、一带一路国内外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设211项,成为推进国家战略的重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国家战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与研究生共同发表论文逾175篇。
同期举办的2019年大型综合学术年会(主场)以“创新、智能、转型,推动船海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研究所教授林赫和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包张静分别作了题为《船舶未来排放标准》和《创新、智造、转型,推动船海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江南造船信息技术总监郑东标、七〇八所副所长陈刚、中船集团所属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燕子、中船集团所属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总工艺师刘建峰、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冯明志分别以《智能制造的核心——造船业内人士的观点》《对日本造船业技术研发历程的观察与思考》《LNG加注船的市场及技术展望》《基于MBSE架构造船新模式研究》《以技术创新推动船舶发动机行业发展》为题作特邀报告。会议聚焦船舶工业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提升智能设计制造水平而开展广泛深入的研讨,为推进船海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而建言献策。
据悉,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组织举办的2019年大型综合系列学术年会将从9月18日延续至10月29日,共设置1个主场和11个专场,参会人数预计将达800人次。这是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的一项品牌学术活动,也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每届学术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以会员为主体,交流、探讨和展示自主研究成果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团结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实现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宏伟目标而建言献策。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