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无人操控自主飞行!无人机大赛比拼智能感知技术[图]
上海热线
上海热线报道 8月25日,第三届全国"高分"无人飞行器智能感知技术竞赛决赛在上海上海交大举行,只见一架驾驾无人机在精细入微的3D场景中自由穿行,密林、河流、峡谷构成了变幻莫测的室内外场景地形。
据了解,经过7月中旬线上仿真赛(初赛)的激烈比拼,最终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队伍中,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长安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斗西虹桥新智道枢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昌大学、上海七宝中学等15支学生及企业队伍脱颖而出进入了决赛。
决赛环节,参赛的无人机需要从停机坪自主起飞后,流畅地穿越障碍圈,对树桩上的二维码进行识别并拍照,最后安全地降落在树林后的停机坪上。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需要无人机自主实现,不加以任何人为操控的操作,所以决赛中的无人机都融入了各个参赛队伍自主设计的智能感知算法。
无人机从停机坪自动起飞后,机载传感器就是无人机的"千里眼",配合拥有人工智能算法的"大脑",对需要穿越的障碍圈标签一一进行目标检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自主决策,调整好无人机的姿态快速穿越障碍圈,进入人造小树林后对所有抽签得到的二维码进行搜索拍照,完成以上任务后无人机将自动返回停机坪。
主办方表示,在无人机的一些应用场景中,例如搜索和救援或包裹递送,更快的速度将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无人机的"自主"与"竞速"两者均是本次比赛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做到让无人机又快又好地完成各项挑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支参赛队伍自主设计的高效智能算法,尽可能用较少的信息来预测周围的环境信息从而做出决策。
据悉,国家已经提出了无人机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发展的必要性。无人机编队、无人机超视距飞行等等,都需要对无人机进行算法设计,让其自主完成任务,所以能够自主飞行的智能感知无人机是无人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智能无人机,也将借助智能感知与快速识别技术,对周围环境做出快速灵敏的反应,在缺乏高精度地图的密林、峡谷等复杂地形中仍然能够自主完成搜索、救援等任务。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