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新时代奋斗者|投身国防科技,他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情愫[图]

澎湃新闻报道 【编者按】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上海从曾经的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的特大型城市,离不开拥有实干精神的奋斗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平凡却不平庸,兢兢业业地书写着历史。

4月8日起,澎湃新闻推出“新时代·奋斗者”系列稿件,向家国追梦人致敬。

20190729_161652_563.jpg

郁文贤。本文图片受访者供图

郁文贤是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首席科学家、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从事科研工作近40年,他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贡献,曾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他也是一名退役军人,2019年7月,郁文贤获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成长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激情岁月,郁文贤身上带着那个时代年轻人特有的干劲,他将人生理想与建设祖国事业相互结合,不怕苦、不喊累,将自己的全部热血奉献给国家的国防事业。

“我们每个个体都是沧海一粟,这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才是推动我们进步的最大的力量。作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代表,我们要主动为这个技术与产业竞争的时代、为我们这个曾经多难的国家更强地屹立在世界添砖加瓦。”他说。

在最合适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出生于松江小昆山,郁文贤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81年,17岁的他考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测控与数传专业,前往长沙求学。本科毕业后,从硕士到博士,再到正式参军服役和留校任教,郁文贤在国防科大度过了人生中重要的27年。

27年间,从学生到教授,再到军人,他始终坚持钻研国防科技研究,在相关方向上一直成绩斐然。

2008年9月,44岁的郁文贤做出转业的决定,应聘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从国防科技大学正师职转业,他放弃组织行政移交安排,选择回到故土,到科技创新创业的一线工作。

参加院长竞聘,郁文贤打败了30多位竞争者,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院长。虽然同样是在高校任教,但新任学院有近万名学生,是学校规模最大的院系。这样的角色转变对郁文贤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也给了他充足的发挥自身价值的空间。

对于转业带来的行政职务降低的变化,他并不在意。“军人转业要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而不是看职务”。对他而言,在需要的地方最大程度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更为重要。

近些年,郁文贤又解锁了新的身份,成为了一名“北斗人”。他将研究重点放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上,创建了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和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北斗西虹桥园区累计集聚近200家相关企业,形成了产业链集群创新与集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即使退役多年,郁文贤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军人身份。在园区,他发挥自身退役军人身份的优势,带动了十几个退役军人创业团队入驻,打造出主题鲜明、高学历高素质退役军人创业模式的典范。其中,有的创业团队吸纳的退役军人就业者达70%。

20190729_161816_652.jpeg

要做就做难度大的

几十年科研生涯中,郁文贤总是喜欢专攻前瞻性的难度大的方向,“难的才容易成功”,他喜欢走在挑战的第一线。用同事朱亚夫的话来说,这是他的一种反常性,他喜欢未来的东西,喜欢“看不见的项目”。

创新创业总是百般曲折,大多时候唯有专注专攻,才有可能破土而出,留下自己的印记。这种富于挑战的反常性精神,正好助益了郁文贤在科研中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郁文贤的科技研究总是与“国防”二字紧密相连,国防是他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支撑他的是对科学技术的执著,对国家强盛的抱负,更是对梦想的坚守。

在国防科大的27年,郁文贤和他的团队硕果累累。他带领团队研发了我国首台套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还研制了我国第一套空间目标监视战略相控阵雷达目标识别装备。这套装备是我国第一部可以准确编目识别数千公里内目标的识别装备,它的出现弥补了国家在卫星远程预警能力上的短板。

在沪期间,郁文贤曾经牵头组织论证“北斗卫星导航长三角示范工程”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这是全国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区域示范工程项目。项目投资近1.9亿,团队最后超额完成任务,在带动了北斗导航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导航产业的发展。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情愫

“个人发展的梦想与目标不是那些纸上谈兵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情愫。”郁文贤对于肩上的每一份工作都有着异乎寻常的严谨。

上海西虹桥导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融创事业部经理陆东升评价他“总是把每一份工作都当成博士毕业论文来做”。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他可以在两年中将方案推倒重来不下10次。在准备项目材料时,为了尽善尽美,他和团队曾经将材料修改了200多个版本。

对于经手的材料,他习惯了仔细审阅。2017年上海召开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郁文贤会把准备的材料全部仔细过目一遍,不放过一点细节上的差错。会议过程中,他也是全程陪同,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对于郁文贤来说,半夜还在修改方案,连续几天不休息地工作,似乎都是常态。如今,即便已经55岁,他还是每天进行着高强度的工作,睡不到6小时,总是凌晨1点还在微信上回复消息,和同事讨论方案。

这份严谨还体现在他对于专业知识的态度上。即使已经是行业数一数二的专家,郁文贤对于研究中涉及到的一些专业词汇的定义,还是要反复斟酌,并打电话给专业人士、相关企业去确认。这份严谨最后闪光在研究成果上,他的方案总是精细而值得信赖。

严谨的同时,郁文贤还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

2014年冬天,郁文贤因为肺炎在上海住院治疗了十多天。住院期间,他也没有闲下来,而是跟医生聊起了如何用传感器帮助病人快速康复。“北斗导航的传感器装在病患身上,可以监控病人的状况,极好地帮助治疗。”据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裴凌回忆,郁文贤当时发了一条很长的短信给自己说明意向,研究院这边也立刻跟医院对接了相关项目。现在,项目仍在持续推行中,而北斗导航园区里,也有了医疗领域相关的企业。

得益于这样的意外,又或是始终心系北斗航天技术使然,这些年来,郁文贤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播撒到更多的领域,惠及更多的行业。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国防事业构建起了坚毅的城墙,新时期,国防事业也将迎来跨越性的发展。过去的岁月中,郁文贤已经在自己的位置上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没想过停下脚步,依旧在建设国防的路上耕耘着“未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