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大 2019“全球挑战计划”项目启动

《上海科技报》报道 非洲用药标准调研、新加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启示、肯尼亚吸引外资法律环境评估……上海交大2019年“全球挑战计划”近日启动,13支国际化项目团队、200余名交大学子、40余名中外教师相继出发,围绕东南亚、非洲和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部分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实践研究。

交大师生的脚步将遍布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更有超强国际化“导师团”引导学生深入探寻人类共性难题,为全球发展贡献智慧。

脚步遍布10余国家和地区

“全球挑战计划”项目周期为2-4周,包括:“2019‘拯救传统村落’工作营”“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经验与启示”“肯尼亚吸引外资法律环境评估及改进建议——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吸引外资的成功经验为参照”“东南亚大城市社会包容性水平考察与韧性治理创新设计”“西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扶贫”等13个子项目。

按照计划,13个项目团队将先后分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部分乡村地区,围绕乡村振兴、公共健康、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重大问题去实地调研和探究,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交大智慧和方案。

超强国际化“导师团”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于2018年5月推出“全球挑战计划”,该项目由一系列实践项目构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每年年初面向全校各学院统一征集项目,采取学校统一组织管理,各学院项目负责人具体实施的模式,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的中、外学生共同参加。

此次2019全球挑战计划有40余位中外资深教师参与。多数为上海交通大学具有多年一线教学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具有指导学生和开展跨学科国际合作项目的丰富经验。他们中还有来自保加利亚、意大利、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高校的名师。全球挑战计划指导教师涉及的研究领域包含了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农学、药学、设计、国际公共事务管理、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附:“全球挑战计划”代表性团队介绍

1.2019“拯救传统村落”中意联合工作营

“拯救传统村落”工作营由上海交通大学于2018年发起,联合香港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共同举办,旨在更好地通过当代延续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多元角度探讨新时代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再生与复兴,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上海交大等C9高校、港澳高校以及国外高校中具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人类学、农村经济管理类等国家重点学科的大三及以上在读学生。

2019“拯救传统村落”将延续上一届活动的理念,采用更为丰富的组织形式,把中国丽水松阳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的格雷索内伊作为实践地。中意两国同为传统农业大国,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社区凋敝等问题。山地村落的在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边缘性,在一方面阻碍了其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留下了相对完整的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如何保护与延续文化遗产,守住传统村落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是需要本次实践团成员将要思索的重要问题。

在丽水,参与者既要在乡村环境中寻找当地传统民居的建造逻辑,也要发现当下村民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用当地生态、经济的材料,建造符合村民实际需求的生活装置,用低碳可持续的方法改善当地村民生活体验。这一过程需要参与者与环境互动、与村民互动,通过富有创意的建造行为激发了社区的活力。

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项目成员将深入调研阿尔卑斯山区的废弃村落,获取第一手访谈资料,比较中意两国在面对村落衰败时解决方法的异同。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参与者将提出村落活化与乡土建筑再利用方案,与当地政府和专家讨论,力争付诸实践。

工作营结束后,项目组成员将继续跟进,利用互联网优势,向全社会呼吁关注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问题,解锁更多创新发展模式,为当代传统村落的发展贡献青年人的创造力与智慧。

2.《非洲药典》项目的持续建设和研发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非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体系薄弱,很多药品需要进口获得。服用本土天然药物是当地人主要的医疗方式,直到今天,当地本土药物研发及生产有所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药品质量体系不规范、不完善。

我国使用天然药物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天然药物应用理论、体系和药品标准,后经过多次修订,目前已经收入上千种药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的标准体系,特别是《中国药典》中与中药相关的一系列标准规范的制定,对非洲地区草药鉴定、标准制定和临床规范应用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傅磊在数次访问非洲后,发现时至今日非洲尚没有一部适于非洲本土应用的《药典》。《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金标准,在保持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制约药品质量与安全的突出问题,提高药品标准质量控制水平。因此,傅磊在2018年提出了《基于非洲药典创建的科研实践计划》。

2018年《基于非洲药典创建的科研实践计划》的实地创建工作已经完成。项目执行合作方包括: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亚的斯亚贝巴大学(AAU)健康科学学院以及世界银行支持的CDT-Africa和上海元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经各方协作,项目组基于当地的实际科研设备条件和科研人才水平,在项目组全体科研志愿者的努力下,带领当地数位博士生及博士后一起,按期完成了《非洲药典》的创建目标:二种植物(埃塞俄比亚青蒿及埃塞俄比亚辣木)的其成分标准制定;《非洲药典》标准模板建立。

2018年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项目组各主要职能负责人多次走访AAU校方领导、世界银行、非洲食品药物监查总署等机构和部门,经过不懈的沟通,在完成项目目标的同时,还推动了AAU、CDT-Africa《非洲药典》药物科研实验室的筹建,并为该实验室的设备仪器采购提供指导和协助,使《非洲药典》项目在当地有长期持续开展的可能。

2019年度“《非洲药典》项目的持续建设和研发人才的交流与培养”项目将基于以往的成果,在2019年寒假期间再次访问AAU,对项目在当地的持续推进、当地科研的持续开展、实验室筹建等三个方面进行跟踪。根据2018年度的工作情况,团队计划将更多的常规分析实操移交AAU;新完成3种植物药的分析和符合药典的文字描述,持续推进《非洲药典》通用标准版建设;并接受AAU大学相关课题组博士生到交大进行课题研究,帮助CDT实验室提升科研水平。

3.肯尼亚吸引外资法律环境评估及改进建议——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吸引外资的成功经验为参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在平等互利、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等原则的指引下,实现了从“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演变。中非关系的长期发展和双方合作日益深入,为中非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实践建立在中非间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关系不断深入的基础之上。自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非洲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兴趣倍增,非洲在“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中的地位也日趋清晰。“一带一路”最先在东北非国家取得成效,并有望向非洲其他地区拓展,其发展思路与新中国恢复与非洲国家外交与经济合作的步伐存有相似性。

肯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重要支点,成为众多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首站。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和肯雅塔总统共同决定建立中肯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已经深度融合:中国已成为肯尼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第一大工程承包商来源国、以及增长最快的海外游客来源国。长期来看,肯尼亚在治理及人力资源发展、经济多元化、基础设施和物流以及改善的营商环境方面排名靠前,跨国公司也倾向于将肯尼亚作为区域总部,以利用东非共同体的市场优势,肯尼亚吸引外资前景向好。但较为落后的政策法规体系使得相关行政事项花费时间较长,部分法律规定对外商投资形成障碍,而一些法律空白区域带来的操作空间更直接提升了外商投资的风险程度。

本次项目团队共1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5人,专业涵盖国际法、民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等领域。将通过前期研究,梳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吸引外资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相关法律系统不断完善的情况。今年7月,团队将赴非洲,与肯尼亚投资局、内罗毕大学法学院、世界环境署、当地律所、中资企业等展开合作调研工作,对当地法律制度、特别是投资法律环境进行调研评估,结合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为改善当地外商投资环境、提升肯尼亚外商投资吸引力提出解决的建议与方案,为塑造中非利益、安全与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交大智慧。以英文调研报告为主要形式,系统分析肯尼亚投资法律环境的整体状况,总结肯尼亚外国投资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在当地面临的共性问题,结合肯尼亚实际的发展需求,向肯尼亚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改进方案;发表中文版调研报告,为本国机构、企业和个人、律所对肯尼亚进行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4.保加利亚乡村振兴调研评价及规划实践项目

保加利亚乡村振兴调研评价及规划实践项目依托2019中东欧青年文化交流年背景,已同保加利亚方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索菲亚大学、索菲亚建筑大学等高校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今年的项目将继续带领交大学子赴保加利亚,与当地大学(索菲亚大学、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索非亚土木建筑及大地测量大学)及当地研究机构、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展开深入合作,在去年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对保加利亚乡村生态保育、传统文化进行补充调研,并选择“中东欧‘16+1’农业示范园区”作为示范点,对农业园进行景观规划及局部典型风貌的改造设计。

近两年的系列活动也是中保科技例会项目和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的内容之一,得到了保加利亚科技与教育部、保加利亚农业部、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索菲亚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科技部、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保加利亚驻上海总领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上海交大团委等各方的广泛指导和支持。

今年参加活动的成员包括上海交大本校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6名以及保加利亚当地学校学生4名。以设计专业背景的同学为主,包括风景园林专业、建筑专业与设计专业,同时邀请了有媒体与传播专业背景的老师参与带队。

项目团队将在出发前提前熟悉去年保加利亚乡村振兴调研的资料与研究成果,整理已有文本资料,对设计对象“中东欧‘16+1’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初步分析,并制定保加利亚当地工作方案。

7月初,团队成员将在当地大学生的协同下,对保加利亚乡村资源进行补充调研。对“中东欧‘16+1’农业示范园区”进行现场调查,进行初步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并与园区管理部门、保加利亚合作大学的师生进行方案讨论。预期将于8月前完善调研与规划设计成果,并参与“中保建交70周年文化联展”。

5.新加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各级政府的核心工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高频关键词。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迅猛推进,对于国际先进治理经验的借鉴成为了必须。项目团队将通过对于新加坡垃圾分类先进治理经验进行多维度分析,梳理核心要素,结合我国实践,力求构建出适用我国社区垃圾分类的法制化、社会化、市场化相协同的治理模式。成果形式为调研报告和咨政建言。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化、长期性的社会工程,团队成员赴新加坡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学习考察,与新加坡相关政府机构、大学(智库、研究中心)以及垃圾处理企业交流访谈,并对新加坡普通民众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借鉴新加坡垃圾治理的成功经验,以解决上海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上海在垃圾回收、资源化利用及最终处置等方面采取的一些对策。

项目团队将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新加坡中心密切合作,通过对于当地政府、企业、民众、环保NGO的深度访谈,合作完成此课题。团队成员学科背景涵盖了政治学、公共管理、外语、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包括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多个学历层次。

项目主要包括两个阶段性工作。第一阶段,赴新加坡前对于上海社区垃圾分类现状的深度调研,特别是瓶颈问题的系统梳理。第二阶段在新加坡的工作推进包括了多种形式:政府、企业、民众、环保NGO等多元主体的深度访谈;社区垃圾分类情况的实地调研;专家学者专题研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