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会编话剧 会讲党课 贴心服务学生 相伴学生成长
[整版]“汪sir”被评为最美高校辅导员啦[图]
青年报
汪雨申(第一排左四)与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报道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恰五四运动百年。为切实引领青年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中宣部、教育部首次从历届在岗的“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在读的“大学生年度人物”中,评选出10名“最美高校辅导员”和10名“最美大学生”。上海高校中有2位辅导员获评“最美高校辅导员”。“最美辅导员”何以美?青年报今起带来报道。
上海交大原创话剧《钱学森》带给无数青年学子心灵的触动和震撼,而它的幕后制作人正是当时上海交大校园里一名普通的辅导员汪雨申。自2001年留校任教,汪雨申老师在这条文化育人的道路上一走就是18年。“辅导员就是相伴成长的角色,俯下身子说话,这是一种工作习惯。”汪雨申说道。
学生的事就是“汪sir”的事
“汪sir”是学生们对汪雨申的亲切称呼。
2001年,汪雨申本科留校后带上了第一届学生。汪雨申在第一次组织班会的时候,与同学们互相起昵称,“汪sir”就这样流传起来。
在学生心目中,汪雨申不仅是一位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是一位愿意随时与学生分享喜怒哀乐的兄长。“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汪雨申的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机,学生半夜生病,他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学生成绩下滑,他促膝谈心、对症下药;学生感情受挫,他细心开导、化解心结……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学生的事,就是“汪sir”的事。
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的一位校友这样评价汪雨申老师:“‘汪sir’像我们的兄长、老师、引路人,我们从‘汪sir’那里学到了很多。”
经师易求,人师难遇。除了在生活中对学生关爱有加,汪雨申十分注重全方位育人。他担任交大青马党校主讲教师,为学生党员讲授党课;为港澳台学生开设关于上海历史变迁的专题报告;为国务学院学生开设演讲与辩论专题课程;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艺术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辅导员就是与学生相伴成长的角色,帮助学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巅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才是对于每个辅导员最大的欣慰。”汪雨申说道。
他组织排演原创话剧《钱学森》
上海交大大型原创话剧《钱学森》是由汪雨申组织排演的。自2012年公演以来,话剧在校内以及全国巡演13轮39场,观众人数累计超过6万余人,该剧曾在2013年获得中国校园戏剧节最高荣誉。今年10月,这部话剧还将在呼和浩特演出,邀请航天城的科技工作者共同观看。
有学生看完剧后与汪雨申分享:“有时候在课堂上说的,我们就不愿意听或者听不进去,可是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我们就觉得能够接受。”学生一句“与其理性说教不如感性示范”成为了汪雨申心中的金句,这句话更是坚定他在大学里开展文化精品塑造之路。
“开展以文化人以美育德,这条路是行得通的,而且能够真真正正得到育人实效。”汪雨申直言,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实践中,什么是最有效的方法?他已经从中找到答案——一部话剧,就是一堂精彩的德育课!
去年,汪雨申又指导创排了医学生题材的原创话剧《白衣赤诚》,把握时代脉搏,聚焦青年成长,引领青年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并培育共同的文化追求,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园文化打上了独特底色。
“语伴”助中外学子交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8年来,汪雨申坚持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他的工作对象除了中国学生之外,还包含了2000多名留学生。
面对留学生为对象的群体,汪雨申以宣传中国文化为指导,一方面开展了“请进来”活动,使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充分接触,激发留学生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让留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所选择的道路;另一方面,开展“走出去”活动,对留学生加以引导,树立中国文化形象,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消弭误解。
汪雨申还指导创建了“仁·闻”网络文化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平台中以“语伴”为主要板块,面向全体交大学生发布语伴信息,既解决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问题,同时也为中国同学提供了很好的中外交流机会。 “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并逐渐成为知华、友华的国际使者,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着中国,他们会讲好中国故事,也会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声音。”汪雨申介绍说。
在汪雨申老师的指导下,2018届来自挪威的留学生欧阳海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并立志做一名沟通挪威和中国之间的友谊使者;2017级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马克,在汪雨申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不但汉语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还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语桥”上有着精彩的表现。马克从一名五星级酒店的大厨,转变成一名研习汉语的大学生,并在2018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之星和感动校园人物荣誉称号,他立志要为意大利和中国的世代友好交流付出自己的努力。
■对话
帮助学生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记者:您怎样定义“辅导员”这个角色?
汪雨申:辅导员就是一份良心活。学生的成长需求方方面面,需要辅导员去用心对待,才能起到作用。辅导员不是管理者,而是陪伴者、引导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记者:您是一名“75后”,现在“00后”已经进入大学了。您觉得,做为一线辅导员还有优势吗?对于“00后”的话语体系,思想关注,您会有特别的研究吗?
汪雨申: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是历史规律,面对比我更加年轻有活力的新生代,我的基本态度就是贴近他们、了解并理解他们。因为我认定有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所有学生来到大学里都有实现自己成长的内在需求,无论是谁,无论性别,无论年龄,都有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获得他们的信任,并帮助他们成为那个他们想要成为的自己。
记者:能获评“最美高校辅导员”,感想如何?下一步,在辅导员整体队伍的锻造上,您有什么想法?
汪雨申:对于这次获奖,除了荣幸之外,更有一份责任。这就像是我发起新的冲锋的集结号,催我继续奋勇向前,在文化育人的路上坚持走下去!这份荣耀不单单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每一个兢兢业业在育人路上辛勤付出的辅导员,属于我们整个辅导员队伍,我只是他们其中普通而幸运的一员。我们这支队伍会继续围绕育人主题,走职业化、专家化的道路,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荣誉]
汪雨申曾获评2013年度“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交通大学“思政之星”等荣誉,连续三年被提名学校“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四次获评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