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探索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潘玥斐 仝薇)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当前,如何直面科技人文学术“融通赤字”问题,探索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认为,面对“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和量子科技”三驾“科技马车”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已经难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开展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乃至“融通科技人文”的新文科研究,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这就需要我们主动打破原有的学科“过度细化”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过分异化”的局面,消解科技与人文的“融通赤字”。自觉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探索,也是“新文科”内涵建设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表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并不拒斥科学技术,而是希望与之携手。我们深知人类不仅需要了解外部世界,也需要了解人类自身。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自然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更趋明显,而自然科学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也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思想的烛照。彼此合作而不是彼此取代,才是科技与人文共同健康发展的途径。我们寄希望于科技与人文的协奏,这必将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乐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钮卫星表示,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科技与人文呈现出一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人文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科技与人文的专科化发展,又导致科技与人文之间产生隔阂和冲突。进入21世纪,各种新技术的进展又把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摆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位置上。互联网、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在新的科技环境下更加需要处理好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认为,当今世界已进入了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还是制度创新,说到底都是知识创新。任何创新必须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才对人类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此,科技需要人文提供价值尺度、伦理规范和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发展方向。科技创新一旦缺失人文关怀,那么在解决人的生产生活中某一具体问题的同时,极有可能在社会层面上带来更为棘手的难题。人们在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增长和生活改善时,必须直面由此带来的社会冲突和道德挑战。为此,在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时代,面对科技创新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科技和人文工作者必须携手合作,在创新中加快推进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融合,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创新的前提,共同承担起用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和人文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与人文国际理事会执委熊炳珍表示,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人文社科的未来在于与科技同行。尽管目前依然有相当多的学者继续从事传统的人文研究,但从事医学人文、生态人文、数字人文等研究的学者在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上,越来越呈现出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趋势。我们需要继续搭建国际对话与交流的平台,让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范式得以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