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视频]上海交大:首倡“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 探索构建科技人文评价新体系
央视新闻移动网
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科技与人文是理性与感性的化身,更是命运共同体。在“机器人类化、人类机器化”时代来临之际,“智能人”和“自然人”将如何“和平与和谐”相处?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将携手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如何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任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如何打破学科界限,开展科技人文融通研究?科技人文在“新文科”中体现怎样的角色?科技人文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
2019年10月10日至13日,“对话与融通:首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上海交大召开,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协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与人文国际理事会、亚洲新人文网联、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外院士、人工智能专家、国内外重要刊物主编、世界大学评估专家、著名人文学者将应邀参加此次跨学科研究学术盛会。
直面科技人文学术“融通赤字”、探索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
面对人类社会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时局的新变化和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的新情况,特别是面对“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和量子科技”三驾“科技马车”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发现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的新需要,开展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的“新文科”研究、甚至“融通科技人文”的新文科研究更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要主动打破原有的学科“过度细化”和自然学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过分异化”的局面,消解科技人文老死不相往来的“融通赤字”,倡导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有效开展“对话和融通”的国际学术活动。
融合科技人文成果,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的评价体系
学术标准与评价历来是国内各界关心的焦点之一,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不仅要在政治、经济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而且要在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尤其是标准和评价方面要构建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人文评价新体系。
构建负责任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是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等科技发展所带来问题的应对举措。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是科技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也带来的诸多必须应对的问题。霍金在世时曾警告:人类的真正威胁者,不是自然灾害,不是天灾人祸,不是环境问题,更不是可怕的疾病,而是人工智能。它可以将人类的整个文明从历史上彻底抹去,一丝不留。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而且颠覆了人类的认知、思想和精神,有些甚至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人文学科要一起研究构建有利于“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人文评价体系,而这种评价不能仅仅是科技和人文的学术和学理评价,而是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的评价。
依托文理交叉研究积淀,上海交大探索融通科技人文发展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理工科见长、文科发展迅速的研究型、综合型和国际化的“双一流”建设大学。近年来,交大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成立了多个学术平台。如,人工智能研究院、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语言智能中心、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和城市治理研究院等。由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第一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学校继续探索文理交叉跨学科研究的新举措。会议将围绕科技人文,数字人文,医学人文,科技、文学和比较文学,科技与文化多样性和人文质量科学标准与世界大学评价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由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第一届科技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学校继续探索文理交叉跨学科研究的新举措。会议将围绕科技人文,数字人文,医学人文,科技、文学和比较文学,科技与文化多样性和人文质量科学标准与世界大学评价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届时将推出包括国际期刊、科技人文丛书和相关学术组织在内的多项举措,为中国构建科技人文学术话语体系贡献交大智慧。
作为国内首次以科技人文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将有利于科技人文工作者抓住第四次科技浪潮的机遇,构建以中国学者为主导的科技人文话语体系;有利于汇聚世界顶级学者的智慧,打破科技与人文的界限,改变传统科技与人文相互割裂的局面,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提出新思想和新方法;有利于促进人文学科建设,新型人文评价体系的创立将“反哺”人文学科的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视野。
-
媒体链接
-
视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