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为自己的人生写首诗,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第四季开赛

人民网报道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第四季拉开帷幕。此次大赛由教育部思政司、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团中央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联合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博闻研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具体承办。

大赛自2014年5月启动后,已成功举办三季,共吸引全球2000余所高校近6万人参与,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三亿。大赛以“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为主题,鼓励当下的青年读诗、品诗、写诗,致力于促进校园原创诗歌创作繁荣,为当代华语诗坛挖掘潜力新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届华语短诗大赛首次对主题进行了细致划分,包含“旅、家、国、爱、景、情、思”七大主题,让短诗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立体。从目前的投稿覆盖面来看,“情”与“思”主题的投稿占比超过50%,这批在现代传媒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用更宽广的眼界和思路,他们一边书写记录,一边感悟思考,通过网络与外部世界建立了更丰富的连接,拓展出更广袤的表达空间和及物指向。

《巉岩林立》

梦似的朦胧,百奇兀峰。

在灰尘与烟雾间,

只有黑与白、分不出的形与影耸立在我左右。

在栖息的时间,与沉默的无声。

我悄悄地走着,

北京,冬至清晨六点。

20190521_140637_527.jpg

潘天乐参加汉服文化活动

这首颇有韵味的小诗的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阿根廷留学生潘天乐。他觉得此次大赛机会非常难得,并将参赛视为对外公和父亲的诗歌文化志向的一种继承:“一直以来我都以能来到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而感到荣幸,有朝一日我想成为‘阿根廷的徐志摩’,用中文、用诗歌记录下自己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我还想写写中国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并把它带回阿根廷本土,让更多阿根廷人能了解、感知中国!”

20190521_140716_184.jpg

这个五官深邃、棱角分明的俄罗斯女孩名叫巴达列娃·阿娜斯塔西亚,中文名字——唐曦兰。她说,短诗大赛为像她这样热爱中国诗歌的外国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展示平台。“无论我的作品最后有没有获奖,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读到那么多出色的作品。期待我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诗歌写作水平。”

王旌阳是一名康奈尔大学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本科就已经出国的他,在海外生活已近10年,王旌阳表示,写中文诗对他来说是一种身份认同。他也曾参加第三届短诗大赛投稿,他说,“短诗大赛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关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对于中文诗歌推广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据悉,本季大赛征稿一个多月以来,已收到超过1.3万封投稿,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广泛参与。大赛还将首次举办诗歌节、短诗论坛等文学交流活动,邀请文化界大咖读诗、聊诗,邀请获奖选手与评委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欢迎所有爱诗、写诗的读者一起共赏诗歌的魅力。

赛事承办方、上海交通大学博闻研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负责人廖文静表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在我们年轻的一代。我们一直以来都想要为写诗、读诗、爱诗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读者和诗歌之家搭建起桥梁,让那些动人而真挚的诗歌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广泛地传诵。我们期待看到,诗歌文化的魅力,会因为校园年轻血液的注入,因为传播媒介的推陈出新,更加饱满鲜活。”

目前,本季大赛还在继续征稿中,征稿时间截至5月31日,最终产生的获奖作品将由人民日报出报社集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