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打造学子创新实践的“练武堂”
腾讯新闻
腾讯新闻报道 有啥科创新点子,到学生创新中心来梦想成真。经过三年全力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造“科技领军人才的练武堂、工业界和大学的握手区”,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空间和条件,以期让学生具备全球视野,与“巨人”同行。中心着力打造创新能力训练和创新孵化两个平台,向学生提供专业舒适的实验场地、全面周到的工程服务、丰富多样的科技竞赛和紧贴前沿的企业课程,全力支撑学生创新创业。
新技术在开放实验室“练兵”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交大学生创新中心面向全体交大学子建设开放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新技术“练兵”的机会。近些年无人机技术的兴起,已经有一些无人机应用于导引线架设,但是仍然需要人工操控,这就对飞手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工作强度也很大。作为中心第一间对外开放运行的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培养的学生开展了电力导引线智能展放系统项目的研究,研发出安装在电塔上的智能滑轮以及无人机视觉导航系统,有效提高了架设电力架空线工作效率,实现了导引线架设准备工作以及无人机代替人工架设操作自动化。该项目成果已经交付国家电网上海市南电力公司,并投入使用。同期建成的机器人能力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机器人相关的课程知识、硬件平台、科技竞赛和技能训练,通过与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培育有潜力的机器人项目。
目前,中心已建成机器人、无人机、IT和智能制造四个开放Fab-Lab,采用与企业合作引入新技术、共建课程、组织竞赛的循环联动模式运行。联合开发机器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机器人相关的课程知识、硬件平台、科技竞赛和技能训练,培育有潜力的机器人项目。无人机实验室可以满足无人机设计、加工和测试等要求,为学生开展无人机设计和试飞提供各种支撑。IT实验室聚集企业工程师为学生提供VR/AR开发、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创意设计等前沿技术课程,并支持学生课题研究和参与竞赛。智能制造实验室以智能制造为主题,以真实产品生产线为载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建设,为学生提供培训、科研、竞赛和创新创业等服务。
创新实践平台聚焦学科交叉
量子通信、数据科学、能源材料,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本科生就有机会向这些极具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发起挑战。学生创新中心打造交叉学科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尝试前瞻性科学研究。为帮助学生课题创意,定期开展师生见面会,邀请学术前沿领域的著名教授与青年学者,面对面、零距离互动交流,鼓励同学们和导师们建立学术联系,启迪思想的碰撞。
中心拥有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和Eco-Tech绿色与生态科技创新中心两个交叉学科创新平台。致远创新研究中心以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为建设目标,构建能源材料、量子通信与计算、生物分子探测、数据科学与技术四个聚焦平台,倡导学生用科学方法去解决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面向“致远荣誉计划”学生开放。Eco-Tech“绿色与生态科技”创新中心则由生、农、药、环、化、材等6个学院与创新中心共同策划建设,依托自然科学实验班,为本科生提供泛学科通识实验实践平台。两个平台分别汇聚了一批相关学科的顶尖学者,以课题、项目形式深入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
7*24小时全面开放,创意随时动手实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心实行7*24小时全面开放创新实践场地以及完善的工程服务,保证学生所有灵感都能被即刻验证,所有创意都能被随时动手实践。去年5月,学生社团赴南京参加比赛,过程中车轮因碰撞而损坏,而下一场比赛的开始迫在眉睫。紧急时刻,中心老师临危受命协助完成车轮加工,并做好了备用件。中心还整合开放服务资源建设工程服务中心,下设模型、3D打印、切割和设备借用等分中心,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模型并加工。
设备借用中心为广大师生提供线上浏览、预约借用金工、测试仪器、树莓派、各类开发板等服务,解决了学生创新实践的工具难题。交大学生可以像在图书馆借书一样,方便快捷的借用各类常用设备和元器件。自去年5月上线运行以来,出借设备总数3600多套/件,出借设备价值170余万元。技术服务中心为学生统一提供技术难度高、安全系数低的加工服务。3D打印中心为全校各类实践教学及项目提供打印服务,50余台各型号打印投入服务,教学和服务年校内受益学生5000余人,打印加工工时超过40000小时。为了实现全天候服务,中心同步搭建网络预约平台,实现3D打印、材料切割和设备借用服务的线上线下联动。为保障全校师生正版软件使用需求,中心大力气建设购买大量工程正版软件,软件中心一期上线软件17款,包括MATLAB、Adobe CC全系列、Solidworks、LabVIEW等,去年上线全年累计点击量80万余次;独立访客约6.6万人次;注册用户超过1.2万人;软件中心下载约40万次,并举办“正版软件校园计划”主题的各类软件官方培训,从学校层面提升正版软件使用意识,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
打造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航空母舰”
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一直以来都以科技竞赛作为内在驱动,激发学生创新激情,预期形成学生第一课堂、第二堂课有机衔接实现“课堂-实践-竞赛”彼此孵化,在全校乃至全国范围内逐步发挥优势,打造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航空母舰”。2018年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VEX机器人大赛暨VEX世锦赛中国选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60余支队伍,近2000人在交大进行了千场资格赛与技能赛的较量。与此同时,学生创新中心作为上海交大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的建设单位,参与承办了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上海赛区,该赛事作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配套活动之一,以“共创未来”为主题,倡导参赛者关注社区、教育、环保、健康、能源、交通等可持续发展领域。
在学生创新中心,这样的比赛还有很多,仅2018年中心就组织了9场校内赛,以及多个地区赛与全国性赛事。同时围绕开放Fab-Lab运行及课程建设,以兴趣为导向,中心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入驻的20多支学生科技社团,先后荣获第38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全球总决赛小车组冠军、微软“编程之美”挑战赛冠军、RoboCup2017机器人世界杯获冠军、2018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一等奖、2018-2019赛季VEX亚洲公开赛冠军等多项殊荣。中心将与上海交大团委协同联动,充分发挥中心的软硬件资源优势,为学校80家科创工作室、70项资助竞赛及130余项其它竞赛提供支撑服务。
校企合作课程瞄准业界前沿
在今年的华为生态大学年会上,“交大华为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广泛关注。该模式不仅在上海交大校内取得良好效果,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复制推广。从双方共同成立“创新人才中心”到开展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从开设物联网公开课到卓越工程师班的定制课,从师生踊跃参与的人工智能认证到辐射其他高校的师资培训,交大与华为在AI、物联网、大数据等方面携手前行。下一步,学生创新中心还将继续推进华为企业课程融入实践课程,推动华为AI课程全覆盖,在网络安全方面加强与华为的深度合作。
除了与华为的合作之外,学生创新中心近年来与国际一流公司、国内外科技企业、大型国企、优秀初创公司、研究机构、创业园区等均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经与英特尔、IBM、微软、腾讯、霍尼韦尔等在内的50余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总合作企业达70余家。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积极引入业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研究方向、行业资讯,以课题、讲座、课程等多种形式推送给全校师生。2018年,围绕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3D技术等相关领域开设企业课程近30门,并有部分企业教学单元进入了基础实践教学体系。聘任了120多名企业导师,为学生创新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支持。指导学生通过企业技术认证100多人次。校企产学研良性互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探究的空间和零距离接触行业前沿科技的机会。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