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让文物活起来 上海博物馆掌门人做客文博讲堂[图]
周到上海
周到上海报道 上海博物馆将在浦东设立东馆。在东馆,市民既能观展也能休闲,既能社交也能休憩,既能感受古老的文明,也能感受城市的活力,逛博物馆将成为上海市民生活的另一种新方式。
4月26日晚,上海博物馆掌门人馆长杨志刚做客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在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带带领大家纵观博物馆这座“人类文明王冠”的功能与使命,展望上海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王冠”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中国最著名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也被称为中国文物界“半壁江山”。
作为掌门人,杨志刚带领观众们走进了上海市民身边的这座重要文化宝库,并引领大家放眼世界博物馆发展,共同思考当今博物馆为时代发展赋能的重要使命。
从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宝库卢浮宫,到近期在无情火灾中受到损坏的巴黎圣母院,杨志刚从世界著名博物馆讲起,与大家一同领略了博物馆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表示,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们最醒目、最荣耀、也最脆弱;它们既见证历史,也折射当下、参与当下。
在杨志刚眼中,博物馆这座“人类文明王冠”的重要作用是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在特定空间内,博物馆不仅构成独特的视角与观看体验,同时,人们对于今夕事物的比较与对照,也启迪着博物馆发展,是博物馆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
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从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432年的雅典卫城神庙,到融合了复杂功能设计理念的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
在杨志刚看来,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发展,不管是形象还是功能,博物馆都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复合性”:博物馆不再是神庙,而成为具有亲和力、与现代审美方式接轨的艺术殿堂、文化殿堂、精神殿堂,具有“多重身份”。
回顾2018年上海博物馆与雅典卫城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交换展览,这场精彩的展览融合“沉浸式戏剧”式的展示和工作坊等丰富互动内容,生动呈现了博物馆“复合性”的形象——它既是殿堂、学校,也是城市会客厅、国务接待室、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的文化宫……。
在这样的形象与功能之下,杨志刚表示,博物馆当前重要的精神指向就是“让文物活起来”。从“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展览展出的南宋沉船与江口沉银,到“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览展出的古代货币与阿拉伯铜手,再到在巴黎举行的“中国芳香:中国古代的香文化”海外展,都以无比丰富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现着文物的鲜活生命,这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追求与精神指向。
打响文化品牌建设
上海博物馆将在浦东设立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进驻浦东之后,将充分发挥博物馆特有的历史文化宣传、展示、教育功能,使浦东金融城的未来发展更具文化深度和内涵。
杨志刚表示,博物馆连接着历史与未来,始终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上海博物馆也将依托东馆的建设,期待观众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感受并理解博物馆藏品的内涵,感受博物馆赋予人们生活以及时代发展的能量。
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自2017年5月成立以来,目前已举办了八场精彩分享会,它将致力打造一座“可读式”“移动式”“开放式”博物馆,一场“历史性”“人文性”“创新力”分享会,使观众们在世界各国的著名博物馆馆长及文博领域专家的精彩分享中,展开与世界、历史以及自我的对话。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