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23周年“90后”院士毕业70年再聚首

与新中国同行70年与学子共勉[图]

20190409_082634_124.jpg

上海交通大学7日举行建校123周年纪念大会,新老校友再度相聚在东海之滨,重温往昔时光,感受今日之母校,共筑明日之交大。 

《青年报》报道 上海交通大学7日举行建校123周年纪念大会,新老校友再度相聚在东海之滨,重温往昔时光,感受今日之母校,共筑明日之交大。青年报记者获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交大三个“90后”院士与新中国同向同行的70年。他们毕业70周年了,他们分别是土木工程系校友孙钧、造船系校友黄旭华和电机工程系校友汪耕。他们走出交大校园后,宏图在胸、重任在肩,爱国荣校、努力拼搏,在各自的领域艰苦奋斗。

关注青年学子

在大学中所学到的,让你一生受益无穷

筹备6年,建设9年,港珠澳大桥建设历时足足15年。2018年,大桥的建成与通车让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了。它的背后是无数大桥建设者们的爱国奋斗,砥砺前行。其中特别惹人注目的是一位“90后”老人,他,就是交通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49届校友、工程力学家、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孙钧院士。

最近五六年,孙钧院士的心思都扑在了港珠澳大桥上。过去每次到这里出差,他都是以专家身份,为这座大桥施工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把脉、出谋划策。93岁的他解决了港珠澳大桥的不少难题,大屿山与伶仃洋曾见证他伫立深思的背影。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世界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穿着薄薄的羽绒外套、拄着拐杖,沐浴在祖国南方温暖的阳光下,孙钧神采奕奕。没有人能猜到,这位“90后”院士,过去一年的工作强度是这样的:前后出差30多次,前前后后参加各类技术风险评估会、咨询会达三四十次。“每次提技术方案,他都知无不言,剖析问题更是丝丝入扣,条理分明。”甚至在2018年春节来临前的最后两次出差,孙钧往来于上海和珠海,奔走于工地和会议室。

事实上,在成为交通部指定的技术顾问、为港珠澳大桥“专业护航”前,孙钧曾参与过很多“超级工程”,其中包括青藏公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洋山深水港、长江隧桥等。

作为交大土木系1949届校友,虽已离校多年,孙钧却对求学时的一幕幕记忆犹新,多次返校参加分享活动,时刻心系母校发展。在交大110校庆之际,当时80高龄的孙钧院士回母校参加了校庆活动。“六十年前,我们这帮人也是像你们现在一样的热血青年”,老院士回忆道,“不过那个时候可没有你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食堂连凳子都没有,四年都是站着吃饭的,平常吃的都是青菜汤和米饭,只有礼拜天可以吃一点荤,称作‘打牙祭’,晚上在图书馆看书看得太晚,就吃几块咸饼干补充营养,我看到你们现在的食堂,真是不知好了多少倍。苦归苦,大家都是很努力地学习,想着早一天毕业,为国家做贡献,像当时念数学系的吴文俊,念物理系的何祚庥等等,后来都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材。我们是四九年毕业的,是解放前的最后一批毕业生,也是解放后第一批毕业生,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

除了关心土木系传承与发展,老院士还时刻关注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孙钧说:“现在的大学生跟我们当时相比,思想比较复杂——当然,这也是很现实的,你们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要自己找工作,成家立业,抚养老人等等,而我们当时,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把功课学好,为一道题目争论半天,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还是需要现在的年轻人学习的。”他语重心长地寄语青年学子:“目前你们要做的,是一定要打好基础,培养自己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只要掌握了好的方法,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好好珍惜现在的机会,在大学中所学到的,能让你一生受益无穷。”

让上海领先一步

为国奋力攻关,解决世界性难题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还是一个贫油国,只能用煤气来替代汽油,而当年电力的供应也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急需强大的电能和动力。1958年,交大电机工程系1949届校友汪耕与上海电机厂的科技人员、工人师傅决定超越发展,领先一步,发明研制世界上第一台定子和转子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当时研制这种发电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很多西方工业强国都无法攻克这个难关。在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刻苦钻研和奋力攻关下,1958年10月27日,一万两千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安装在上海南市发电厂,进行生产试验。这是汪耕等科研人员和上海电机工人的发明和创造,是新中国工业的一个大事件。

为国鞠躬尽瘁

敢做惊天动地事,甘做默默无闻人

离家正壮年,归来已花甲。与勤勉不辍、为国鞠躬尽瘁的孙钧院士一样,有一位老人,他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功名赫赫却隐姓埋名三十年。他的一句话,足以成为当代青年之座右铭“敢做惊天动地事,甘做默默无闻人”。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上海交大1949届造船系校友,黄旭华院士。

黄旭华,1926年3月生,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1945年7月,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1958年,中国核潜艇事业元年。时任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长的黄旭华,突然接到去北京出差的通知,走进了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他这才知道是“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选中了他。黄旭华至今记得,报到时领导找他谈话说了三条: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黄旭华毫不犹豫。“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这与“党和国家信任你”相比,算得上什么啊?

核潜艇是中华民族聚合力的结晶,是这一民族聚合力创造的奇迹。自从核潜艇工程于1965年3月重新启动,到1970年年底“401”艇下水,不过5年多时间。黄旭华至今记得在“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的仪式上,钱学森激动地说:“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现在不是一万年,不是一千年,不是一百年,也不是十年,我们就搞出来啦!”

直到1987年,他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身份解密,隐姓埋名30载,他没有回老家,却成就中国核潜艇真正具备核反击实战能力,使中国核潜艇成为大国的“定海神针”。

关于黄旭华院士,还有“两把椅子”的美谈——2016年,上海交大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黄院士推开了为他演讲准备的椅子,这是交大人坚守的精神与情怀;2017年,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他拉开椅子,并一再邀请他坐到自己身边,这是对共和国脊梁的关怀和尊重。

都说中国核潜艇是“定海神针”。六十多年过去了,大海里发生的故事,大海一定知道。黄旭华学长的故事和精神,也将激励交大学子,爱国荣校,矢志奋斗!

[相关新闻]

交大校友演唱会为祖国喝彩、为母校放歌

正值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23周年之际,两场音乐盛会在交大徐汇校区文治堂如约而至。

4月6日下午,“青春不毕业2”校园演唱会震撼来袭,发起人1990届土木工程系罗坚校友携手横跨老、中、青三代,20余位交大校园明星歌手重返母校,为大家倾情演绎,纵情高歌,再度重温在母校的青春记忆。本次 音 乐 会 主 题 为“Forever Young”,共有青春、爱情、梦想、家庭、友情五大章节,节节都引人入胜,曲曲扣人心弦。

7日晚,“源·聚”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3周年校友音乐会聚集起近百名交大校友和在校学生参与演出,千余名校友、师生欢聚一堂,共同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台上美妙音乐扣人心弦,台下欢声笑语不断,掌声如潮,交大人以一场美好的艺术盛宴为母校建校123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