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华创世神话”首届新成果发布:提出 “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独创观点[图]

周到上海报道 苍天的裂口,女娲为何要炼五色石去补?秦帝国的大一统,为何只用玉玺来象征?七夕节搭起的鹊桥,真的是为了牛郎和织女的相会?寒冷的月宫中,嫦娥与玉兔为何相伴?

《山海经》中的山河是否真实存在,作者因何不厌其烦地记录它们出产的各色玉石?这些历史传奇与神话传说,困扰国人千年。

20190407_122831_105.jpg

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华创世神话”首届新成果发布上发布的《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一书揭开了神秘面纱。

该书由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叶舒宪先生著,以九千至一万年的玉文化的大传统为立论基石,通过西部七省区250个县市的调查采样,划定了总面积2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凭借丰富的田野样本、“接地气”的田野经验,重新建构起玉礼器的神话学,揭示华夏文明的精神和信仰之根,提出“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独创观点。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的最终成果,是中国本土新文化理论体系和新方法论的全面应用和攻坚案例。

叶舒宪教授的这部著作与2015年出版的《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和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共同构成“玉成中国”三部曲。

20190407_122932_852.jpg

成果会上同时发布的,还有《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四重证据法研究》与《希腊神话历史探赜》,共四部专著。这一系列成果对根植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要问题做出全新阐释,为中华文明的探源找到了“玉石信仰”的突破口,并探索出一套归属文学人类学的、以“四重证据法”为核心方法论的中国本土文化理论体系。

《玉石神话信仰和华夏精神》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路线作了详细的介绍:“先北方,后南方,最后进入中原。”这就对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之根的传统观念形成挑战。

由于国际上用来衡量文明出现的文字在我国只有三千三百年的历史,一些人认为中国文明与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相比是出现最晚的。

玉文化研究可以从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证实中华文明的源流远远超出文字的历史。

本书最具原创性的理论之一,就是通过对石峁遗址的玉璋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玉璋这种玉器,是迄今为止在中华大地上分布最为广泛、形制最为稳定的一种玉器,由此启示,得出了“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说”。

在《玉石神话信仰和华夏精神》丰富的成果背后,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那就是“文学人类学”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文化人类学的人文(文学)转向和人文学科的人类学转向(文化转向),以及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交叉带来的中国本土学术创新与理论建构的学术史意义。

《文学人类学新论》一书的发布,是文学人类学新学科又一次收获重要成果,也蕴含着对人文学科未来的殷切期待。旨在引领人文学界新一轮的知识更新,走出现行教育体制的滞后所导致的学科本位主义束缚,发挥学科交叉与视界融合的优势,实现文史哲互通互动的理想,将文学本位的神话观拓展到大文化和大传统的新格局中去。

围绕这批出版成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5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举办了以“中国本土的文化理论与方法论建构——文学人类学的创新”为主题的专家论坛。

周到君获悉,上海交大神话学研究院与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将组织第十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主题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对七千至五千年前长三角地区玉文化进行系统调研采样,并关注对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创意与转化,为重建以厚重历史而著称的新的上海文化形象,奠定学术基础。

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