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点赞!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刚刚揭晓,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老师?[图]
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公众号
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公众号报道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30日,“教育,因你而不凡——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颁奖主题活动”在上海教育电视台举行。经评选,新一批10位(组)“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正式揭晓。
他们分别是:东华大学教师陈孩未,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房敏,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施索华,港珠澳大桥同济大学科研团队,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小学教师丁向阳,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校长陈兴冶,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集团)校长(理事长)何哲慧,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烹饪专业负责人陈珺,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学生隋翼远,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珮瑜。
同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王勇,上海市风华中学图书馆馆长付慧英,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四小学足球教练朱永强,上海市崇明中学教师吉群瑛,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教师李莹,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科技总辅导员陈岭,上海市白云幼儿园园长陆爱萍,上海市松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音乐工作室主任岳伟强,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汽车专业教师马波,来自上海34所高校学生群体的“小叶子”进博会志愿者等10位(组)获“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
同时,评委会一致同意授予“改革先锋”、上海“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于漪“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 年度特别致敬人物”。
此外,《光明日报》记者曹继军,《中国青年报》上海记者站记者王烨捷,《解放日报》记者徐瑞哲、龚洁芸、许沁,《文汇报》记者张鹏、朱颖婕,《新民晚报》记者张炯强、王蔚、左妍,上海电视台记者周云,《新闻晨报》记者朱晓芳、林颖颖,《青年报》记者刘昕璐,上海教育电视台记者孙遥,《上海教育》杂志记者潘晨聪,“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记者吴华、张欣驰等18人,获得“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记者报道奖;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东华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徐汇区教育局、普陀区教育局、杨浦区教育局、奉贤区教育局、崇明区教育局等8家单位获“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组织推荐奖。
10位(组)“2018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陈孩未 东华大学教师
潜心高数课堂40载的古稀“男神”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东华大学陈孩未老师退休10年来仍然坚持站讲台为本科生教授高等数学。他把令人望而生畏的本科生基础课程高数课,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结合热点案例条分缕析,让学生们重拾对数学的好奇、信心和热血。他为本科生义务开设周末辅导班,风雨无阻的“疯狂星期六”课堂里,300人的阶梯教室被挤得满满当当。从教40年,陈孩未与讲台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只要学生愿意听,72岁的他仍会一直讲下去。
房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
总结“国际标准中国风格”物理疗法的 首位推拿专业博士
作为我国推拿学首位专业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房敏始终关注推拿学教育,将科研、临床与教学紧密结合,总结出了“国际标准 中国风格”物理疗法。他带领团队实现成果转化,开创序贯式推拿临床能力提升实践课程,为全国推拿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关键技术。2018年获“第十五届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传承与发展并重,特色与引领并举’——我国推拿学教育体系的创立与改革实践”项目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钻研推拿学数十载的他,为推拿学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施索华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把思政课打造成“文学和艺术的芳草地”
2018年1月,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沪召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专门听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施索华的展示课并给予高度评价。施索华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她的课堂被学生称为“文学和艺术的芳草地”,她像文学创作一样去写教案,像编剧一样去演绎教学过程,一改思政课抽象枯燥的面貌,如春雨润物,润育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内心。
港珠澳大桥同济大学科研团队
港珠澳大桥上展“同济风采”
2018年10月23日,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日前正式通车。在这座“工程界的珠峰”背后,同济大学科研团队在沉管隧道、人工岛、通航孔桥等多个重要领域攻坚克难,填补国内乃至世界技术空白,啃下了多块“硬骨头”。直接参与大桥建设的同济专家团队有七八支之多,从“20后”院士到“80后”青年骨干悉数上阵,涉及工程图复核工作、沉管隧道接头张开位移量控制、防震多个关键环节。他们代表着同济科研的实力,也代表着上海的智慧,为全球最具挑战的跨海项目贡献力量。
丁向阳 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小学教师
扎根农村教育廿六年 引导家长关爱呵护孩子
从1992年工作至今,丁向阳一直扎根在农村教育一线,已经整整27年岁月。他将农家学子视为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一株株幼苗,精心呵护,辛勤浇灌,让400余位学生顺利毕业,走出校门。松隐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其中六成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丁向阳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普遍都忙于工作,缺乏亲子交流,教育理念简单粗暴。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改变家长。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家访成为了丁向阳的必修课,不但改变了很多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也让一些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感受到了关爱和呵护。
陈兴冶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校长
为崇明教育刻录名校文化基因
从2015年起,陈兴冶就着手学校设计、师资招聘培训、招生宣传等筹建工作。自2017年9月开学以来的短短一年多时间,学校就成为了崇明百姓口中刻录名校文化基因的“好学校”。陈兴冶提出,学校既要传承上实文化也要打造东滩特色,培养“具有本土情怀、都市情趣、国际视野”的“新生态人”。在他引领下,东滩学校结合崇明的生态教育理念,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式活动课程与跨学科探究类课程,使崇明学子真正享受到了优质教育。
何哲慧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集团)校长(理事长)
探索郊区集群发展模式 推动卓越品质教育
何哲慧是推动郊区教育均衡品质发展的集团理事长:成立了带动6所农村远郊薄弱小学的集团总校,努力构建“1+6立体式”集群发展模式。她创新引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尝试跨界学习,运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现教育领域的区长质量奖,带动集团管理走向卓越。她创新打造“五环协同”集团教师专业发展链,使集团教师发展新生态。她的案例《“五环协同”打造集团教师发展链》获得市案例一等奖。她始终聚焦集团发展,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集团教师立体式发展以及丰富多样的课程带动集团整个发展,引领区域品质发展。
陈珺 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烹饪专业负责人
一专多能、演绎快乐烹饪的教育系统 首位“上海工匠”
在20多年教学生涯中,信息管理学校烹饪专业教师陈珺,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演绎快乐的烹饪教育。她的探究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性尝试。为了更好地教学,她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先后获得了中式面点师高级技师、西式面点师高级技师、国家二级营养师的资格证书,是名副其实的一专多能“双师型”教师。2018年,她也成为了第一位来自教育系统的“上海工匠”。陈珺最大的希望是培养未来“上海工匠”,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未来名匠”。
隋翼远 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学生
两度捐献骨髓救母亲的 “最美孝心少年”
2016年12月,当时只有12岁的隋翼远给罹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母亲第一次捐献骨髓,捐献过程中,由于年龄太小,隋翼远浑身疼、发烧,成人三个半小时即可完成的移植他用了六个小时。2017年10月,妈妈的病情复发,11月,隋翼远又一次为妈妈捐了骨髓。隋翼远捐髓救母,感动众人,他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中荣获2018“十佳最美孝心少年”称号。鸦反哺羊跪乳,14岁的隋翼远用自己的方式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也为现今时代树立了模范的标杆。
王珮瑜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把国粹魅力带进校园的“瑜乐京剧课”开讲人
在著名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珮瑜看来,当今的京剧等戏曲艺术,已经到了传承传播同样重要的时代,同时需要不断地让我们观众人群年轻化。2018年,全新升级的“瑜乐京剧课”走进上海的50所小学,并在中学以导赏的形式推进普及教育。王珮瑜与青少年交流故事与梦想,身体力行投身戏曲普及教育,展现国粹的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效果倍出。她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地来关注戏曲大众化普及教育,让好的剧种、好的艺术、好的艺术家在当代有更强的生命力。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