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数字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博物馆?这位大都会最资深馆长给出答案[图]
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
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报道 随着技术的发展,参观博物馆不再意味着静静地站在展柜前看看老古董。如今,人们足不出户,打开手机就能全景观赏博物馆展厅,甚至零距离接触名画、藏品,一饱眼福,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亲临博物馆?
3月8日晚,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任馆长菲利普•德•蒙特贝罗做客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第七讲,在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带来题为《给历史以未来:对于世界博物馆现状的反思》的主题演讲,和师生们共同探讨并展望未来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成立于1870年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始终以收藏“跨越所有文化与时间的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为使命,收藏着“人类有史以来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方每一种媒介每一种范畴的所有艺术”。
在博物馆长达150年的历史上,蒙特贝罗是任期最长的掌门人。他自1977年至2008年担任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任期长达31年。2008年他退休时,外界评论称这将标志着“纽约市、纽约州、美国乃至全世界文化生活的一个时代的终结”。跟随这位大都会最资深馆长的讲述,观众们仿佛置身这座伟大艺术殿堂,跨越时间和空间,通过藏品与历史、传统和艺术进行了奇妙的对话。
1506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座专门为博物馆而建的建筑,而后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全球海运贸易的发展使得古董、自然、矿物和艺术品等作为藏品得以运输与陈列,来自于自然的作品开始与艺术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新方式。
1793年,卢浮宫开启了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博物馆时代,自此之后,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相继落成,形成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走过数百年的世界博物馆,始终源源不绝的挑战中不断向前发展。如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的诞生又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全新挑战和机遇。
在当今社会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面对观众数量的激增,博物馆应该如何吸引注意力趋于分散的观众们走进博物馆面对真实的藏品,用心感受艺术?在蒙特贝罗看来,当前,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新情况、新局面,这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全新议题和挑战。
蒙特贝洛表示,艺术品忠实记录并储存了过去的文明,他希望观众们能够走进博物馆邂逅艺术,体味艺术品的真实存在,从而获得个人信念和向善理念的提升,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的答案。“博物馆不只是一个建筑和大量的藏品,它更是一个关于人的场所。博物馆工作人员用专业知识技术为其注入生命活力。如果只是从电脑和手机屏幕上欣赏作品,观众就很难体会到这些感受。”
当然,蒙特贝洛也表示,如今,各个博物馆也正在积极拥抱前沿技术,为观众打造更好的观展体验。比如,有些博物馆会在一些画作后放置电子设备,通过捕捉观众的视线停留位置和时长等大数据,更精准地获得并分析观众们的反馈。此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发展使博物馆陈展具有了更多可能性,博物馆交互体验方式日渐丰富。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承办。
堂【TANG】致力于以讲座为契机,促进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合作与交流,邀请更多世界著名博物馆馆长走进高校与青年、与未来对话,共同推进文博专业人才培养,促成中外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共享互利,并探索未来的更多合作,进一步推进文博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