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黄震委员:引进青年优秀人才要做到“英雄不问出处”
上海教育电视台
上海教育电视台报道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的引进,海外博士毕业一、两年的优秀人才回国工作,高校就可以给正高职称,给博导,甚至有的还能解决住房。但,同样是博士毕业,国内高校培养的青年人才却面临“冰火两重天”,待遇差、晋升慢、发展空间小。对此,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在今年两会期间呼吁,请给本土培养的青年人才多一点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黄震
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政协委员,黄震表示,这些年我们国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一系列“利好”政策吸引到了许多青年才俊。他们的到来,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包括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样是人才,相对于“海归”,我们在本土优才的培育上,却少了这样的“大手笔”。
黄震坦言,事实上,相比从国外来的优秀人才,国内高校培养的青年毕业生水平并不差,他们也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什么我们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公平,黄震的身边也出现了一些让人“遗憾”的案例。许多非常优秀的青年人才在进一步深造时,往往选择留学海外而不是留在国内。黄震表示,从国内名校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继续升学读研情况看,近70%的学生选择了赴海外深造,造成优秀生源大量流失,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和科技创新带来很大冲击。为此,他建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在各类人才计划实施的申报条件上,摘掉“海龟”、“土鳖”的标签,做到“英雄不问出处”,以水平、能力和贡献作为衡量人才唯一指标,并使之成为共识,为海归和本土培养各类人才搭建开放、公平的竞争舞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只有引育并举,双向发力,才能更积极、更有效地集聚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强大的智力引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纷至沓来的天下英才,也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断向前的持久动力。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