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教视新闻》两会特别报道 | 破解养老难题 代表们有话说[图]
上海教育新闻网电视台微信号
上海教育新闻网电视台微信号报道 “一老一小”一直以来都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今年也不例外。“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描述,让身处两会现场的代表们打开了话匣子。
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个户籍人口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预计到2030年,上海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将超19%。这座超大城市如何破局养老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刚履职一年的新代表刘艳特地走访调研了江浙沪的多个养老机构和政府部门,了解运营现状和市民的诉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提出,社区养老服务要追求“精准化”。刘艳表示,精准知道老人需求后能更好地提供服务,对如何提升服务能级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评估体系和标准来评估老人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 刘艳
刘艳代表认为,精准化社区养老服务首先应重点为半失能、半失智、高龄以及独居老人建立需求评估长效机制,摸清需求特点,进行个案管理,并提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信息和智能技术为手段的社区养老照料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能得到和享受更多的有效服务,他的家庭能够在照料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社区支持,而社区和家庭为此投入的资源和成本也是可控和持续的。精准识别不同养老人群、精准供给养老服务、精准管理服务过程,伴随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手段被运用到养老服务中,养老人才的知识技能也需要进一步更新。如何为培养新时代的养老人才提速,刘艳认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避免人才流失非常关键,现在不仅要把原来水平比较低的基层护理人员培养起来,还应该要思考如何让他们留下来。
除了关注社区养老服务的精准化,人大代表们还瞄准了一批“特殊人群”。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居村协会会长、长宁虹桥萍聚社区服务社理事长朱国萍专门提交了一份建议,为当年响应“只生一个好”独生子女政策的父母发声。朱国萍告诉记者,这代父母现在普遍年龄在七十岁左右,子女也几乎到了四十出头的年纪,上有老下没有兄弟姐妹帮衬,压力很大,为此政府跨前一步,让独生子女父母享受一下居家养老,让他们的子女也可以安心。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居村协会会长、长宁虹桥萍聚社区服务社理事长 朱国萍
此外,伴随信息技术的迭代,人脸识别、绑卡扫码、手机预约……一项项新技术正颠覆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老年人在其中却多了几分尴尬。对此,朱国萍呼吁,请给老年朋友多一点空间,多一点耐心,让他们可以跟着时代的步伐慢慢走。
朱国萍希望,民生类信息化工程不妨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各种智能应用在使用步骤、操作提示等方面应当照顾到老年人的习惯和感受,“希望大家都能多为老年人想一想,别让他们在智能化时代掉了队,帮助老人们安享幸福的晚年。”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