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今日头条|践行生活垃圾分类 上海交大校园掀起“垃圾革命”

上海教育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报道 近日,上海市民正面临生活垃圾分类“大考”,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也掀起一阵“垃圾革命”。校园里不仅人人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共同打造洁净美丽的校园,师生们还乘着这股“新时尚风”,将“垃圾革命”带到校外,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1.png

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全体师生总动员

校园里掀起“垃圾革命”

走进交大校园,记者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宣传画和分类垃圾箱。为积极响应国家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推动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建设,上海交大后勤保障中心自2018年9月开始在闵行校区实施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的试点工作,2018年底前基本实现了校内生活垃圾集中收运、规范处置。

据上海交大后勤保障中心物业与环境管理办公室主任卢琦介绍,学校早在2017年就提出可开展校园“垃圾革命”的设想,随后于2018年9月建成东三宿舍区、下院教学楼两个垃圾分类示范点。

2018年11月27日,交大正式发布《上海交通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办法》和《上海交通大学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及相关要求》,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作为校级规章制度,要求全校各部门、全体师生共同遵照执行。

2.png

交大校内的生活垃圾收集点。

如今,校园里所有的生活垃圾都由专业的城市环卫服务企业来实施全机械化的集中收运,再由政府指定的环卫企业统一外运处置。

除了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和制度保障外,上海交大自去年起开启了一系列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致力于加强全校各部门及师生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交大后勤保障中心制作了校园巴士候车亭宣传招贴和《上海交通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手册》,指导师生更好地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校方表示,上海交大还计划在校园内设置智能分类垃圾投放桶,进一步推进可回收垃圾的细分,并用积分和校内兑换的方式提高师生的参与度,培养师生分类投放的习惯。

交大学子在行动

走出校园推广垃圾分类

“垃圾革命”不光在交大校园里广泛开展,交大学子也把这阵“新时尚风”刮到了校园之外。

近日,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走进江川路街道,向社区居民们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志愿者用五个纸箱分别代表“可回收”“不可回收”“干垃圾”“湿垃圾”和“有害垃圾”五个垃圾桶,用贴有不同垃圾名称的矿泉水瓶代表不同类型的垃圾,让居民们随机选取三个矿泉水瓶进行垃圾投递。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居民们妥当地将垃圾进行了分类,并投入到对应的垃圾箱中。

而对于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李语嫣来说,刚刚过去的寒假让她对“垃圾革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寒假中,该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山东省烟台市黄海社区,李语嫣和团队成员一起张贴彩绘宣传海报,向社区居民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明白纸”,讲解、宣传垃圾分类有关知识,科普生活中自行分类垃圾的技巧,了解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知水平。他们与100多位居民进行了交流宣传,发放了生活垃圾分类明白纸300余份。

同样来自于安泰经管学院的倪俊雁则在假期中调研了长宁区垃圾分类现状与经验。她发现,在城市居民当中推进垃圾分类及回收关键的两点是宣传教育和实际指导,科普工作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垃圾分类与回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参考。

“三管齐下”

助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

“虽然垃圾分类意识培育和末端治理设施的建设,是推进垃圾源头分类进行的首要前提,但垃圾源头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群众和市场等多方面的要素,需要多方面配合,既要有政府层面的宏观规划和引导,更要在积累一手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科研技术、政策管理和工程试点等方面齐步推进。”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楼紫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垃圾分类可以是运动战,但更应该是持久战,在粗分类原则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案例进行试错迭代修正,推进垃圾分类符合属地的精细化。

3.png

上海交通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手册内页。

在2016年举行的中德双边论坛上,当谈及“生活垃圾减量与回收:源头分类的挑战与出路”时,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垃圾分类习惯的培养和系统的形成时间一般较长,管理和实施者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先从分类行为入手,再到分类质量提高,不要苛求一步到位。先易后难,从过渡包装和有毒物质抑制开始,进入到垃圾源头减量,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进。

专家建议,在宣传层面,垃圾分类涉及到垃圾分类制度设计、民间团体的第三方监督、民众的教育和技术保障等多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