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徐汇打通文化消费与城区功能“任督二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报道 从徐家汇源的建设到衡复风貌区(指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重塑再到西岸滨江的崛起,上海徐汇区在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区的建设上进行了诸多探索。由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上海市徐汇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区建设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举办。会议现场,上海市文化局、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上海市徐汇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区建设研究报告》。
2016年6月,文化部、财政部启动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培育工作,旨在激活和释放文化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
上海是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徐汇区则成为上海建设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核心承载区。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士林指出:徐汇区结合国家文化与旅游一体化管理与协调发展、文化消费升级和向中高端迈进、上海建设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消费领域的深厚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布局徐家汇、徐汇衡复和徐汇滨江三大特色文化功能区。
一是再现中西文化交流重镇风采的徐家汇文化功能区。在重塑商圈的繁荣繁华、推进徐家汇升级为高端品牌首选地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徐家汇在时代变迁中形成的以“光启文化”为特质的文化内涵,以文商融合为方向,推进标志景观重塑、商业模式再造和空间品质提升,打造“徐家汇源”品牌,成为上海“中央活动区”多维发展的引领区。
二是历史与当代完美融合的徐汇衡复文化功能区。配合建设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品牌有名的海派文化特色商业街区,以武康路—复兴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汾阳路—复兴中路音乐文化街区、岳阳路—建国西路慢生活街区为重点,加快品牌重构、业态更新和结构调整,保护传承海派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三是以塑造世界级艺术西岸新地标为目标的徐汇滨江文化功能区。依托重大项目建设,瞄准打造国际商业地标,凸显百年工业遗址对西岸滨江空间塑造的文化价值,加快上海梦中心、美术馆大道等现代化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匠心打造世界级水平、亚洲最大的国际艺术群落,推动西岸成为上海中西文化交流必选之地。
刘士林认为,“十三五”以来,徐汇以三大文化功能区为试验区,以打造新地标、培育新品牌、营造新环境为引擎,深化商业业态调整、优化消费环境生态、提升文化消费能级,不断加快国际消费城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建设步伐,成为上海打响海派文化品牌的重要主体功能区,为徐汇区打造高品质海派生活体验区提供重要支撑,有力支持上海市创建国家文化消费示范城市。
报告负责人、上海徐汇区文化局副书记金建红告诉记者,未来徐汇区将重点研究文化消费补贴提质增效新思路,主要设想有三:一是尝试改变“徐汇补贴贴徐汇人”的文化补贴工作思路,探索用身份证替代工会卡的新模式;二是转换方式。探索建立以场馆为主要平台促进文化消费补贴新机制,由过去的“贴市民”转换为“贴场所”;三是拉长时间,在对2018年文化消费季政府补贴精准测算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文化消费补贴总量,探索由贴消费季变成贴全年的新举措;四是加大文宣。运用政府文化补贴手段,加大徐汇文博、非遗类文创产品宣传力度,探索推进其消费增长的新方式。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