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大发布《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报道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的结合会不会将更多疾病预防在前或者让普通人看病更容易?日前,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布了《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
白皮书对截至2018年底国内人工智能医疗领域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人工智能医疗研究的热门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金耀辉介绍,通过对世界各国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的分析,白皮书发现,以AlphaGo战胜李世石事件为时间节点,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人工智能引起世界各国和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开始对人工智能进行国家战略层面的布局。
白皮书显示,美国对人工智能的反应尤为迅速,连续出台多个国家人工智能政策,利用人工智能对各种并发症进行预测及预防、发展电子化病历、对医疗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等,并利用AI(人工智能)系统自动执行决策和医疗诊断;中国于2017年7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智能治疗模式、智能医疗体系、智能医疗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诊断、智能多学科会诊、智能基因识别、智能医药监管、智能疾病预测等;日本基于本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将医疗健康和护理作为人工智能的突破口;英国则强调辅助诊断、早期预防控制流行病并追踪其发病率、图像诊断方向,并进一步提出了要保证公众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印度则将癌症筛查和治疗作为人工智能大规模靶向治疗的领域方向。
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国31省市中已有19个省市发布了人工智能规划,其中有16个制定了具体的产业规模发展目标,并且16个省市2020年的核心产业规模目标达到近 4000 亿,远远超过国家层面制定的目标1500亿。产业规模目标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广州省和四川省。
项目组通过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情况的分析,提出包括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疾病预测在内的五大应用领域。
目前AI医学影像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应用结合最成熟的领域,市场规模大、收入和融资情况表现亮眼。据第三方统计,从 100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非上市企业2018年预计营收来看,100强中共有10家AI医疗公司,这10家AI医疗公司里有 6家属于AI医学影像领域;而在融资方面,AI医学影像是获得融资最多的医疗领域,数据显示,2018年截至第三季度,国内AI医学影像行业公布的融资事件近20起,融资总额超过26亿元;从中国AI医学影像行业的落地情况来看,目前AI医学影像产品主要应用在疾病筛查方面,以肿瘤和慢病领域为主。
通过对2018年营收突出的AI医学影像公司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报告发现大部分公司都与医院展开广泛合作,并且在肺结节、眼底、乳腺癌、宫颈癌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产品。
项目组分析了中国AI医疗领域目前应该聚焦的五大现状: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为保护和发展AI人才提供保障。由于工资高薪和研究环境的原因,国内人工智能人才存在一定流失。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建议政府和产业借鉴美国波士顿等国际先进AI发展地区的政策,在人工智能人才的出入境及落户、住房、继续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配套补助,应对人才缺口。
健康医疗数据归属、安全、开放等多项问题持续严峻。目前中国健康医疗数据具有数据归属不明确、数据安全要求高、数据开放程度有限、健康医疗数据不统一、数据伦理问题待解决、数据成本压力大等特点,这些问题虽然已得到全社会层面的关注与重视,但依旧形势严峻。
AI医疗器械审批标准逐步建立,有待进一步实现。目前国内为中检院负责AI医疗器械的审批工作。AI医疗器械是医疗器械的一个新生种类,其审批的流程、方法、专家组都与常规的医疗器械不同,且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器械的技术和服务范畴也在逐渐扩大,因此审批标准从建立到完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相关部门和学者持续的跟进和关注。
人工智能理论“黑盒”依旧存在未知风险。尽管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多数结论经由经验而来、缺乏理论支撑和解释,面临着“黑盒子”问题,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
AI医疗产业落地越来越成熟,商业模式愈发清晰。需要注意到的是,尽管AI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医生的工作量,还能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率,但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这并不是刚需,具体的付费主体、应用场景等问题仍需多方探索。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