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大特殊的思政作业:把家里的老物件带来学校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报道 “00后”大学生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是什么样子的?是40年前一张大大的喜报、一张小小的证书、一本珍贵的集邮册、一本泛黄的旧书?还是经历过改革开放的那一代人和它们之间的故事?
日前,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举办教学实践活动展览——“从生活点滴中感悟时代进步”。展览展出了上海交大20多个班级、2000余名“00后”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时间,或者是通过电话、微信、微博、视频等方式访谈身边亲人的感悟,同时还展出了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部分老物件,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他们眼中的家乡、家庭、亲人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让“近距离”的思政课真正上到了每个学生的心坎里。
思政课怎样才能“由远及近”,真正上到每位年轻学子的心坎里?前不久,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给同学们布置了一次“特殊”的课后作业:让每位同学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的时间,或通过电话、微信、微博、视频等方式访谈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或通过对比家里的老房子和新房子、老物件和新物件,来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自己的家乡、家庭和亲人身上发生的深刻变化。
作业布置完的一段时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修老师们收到了同学们发来的几千份作业,除了书面感悟和照片、视频以外,有的同学干脆把家里的老物件也带了过来。有同学在作业里感慨到,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40年,没想到自己的生活和改革开放的联系还是这么地紧密。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施索华介绍,这次展览展出的正是那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后作业,希望能通过互动体验的形式,拉近改革开放与新时代大学生们的距离,让同学们“感同又能身受”,并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00后”同学们的作业里,有童年的回忆、有亲情的温馨、有家乡的味道、有岁月的痕迹,还有在每个小家庭背后彰显出来的国家进步……
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杨弘博从家里带来了一张40年前的喜报。“我姥爷年轻时是一名航医,在兰州军区奉献了他的青春岁月。在一次演习中,一架刚降落的战机机舱温度过高,开始冒出黑烟。姥爷立刻觉察到了即将发生的危险,飞奔过去,拉出飞行员,赶紧架着他脱离了危险区域。随后发生了爆炸,灼热的碎片在姥爷脸上留下了一枚英勇的’徽章’。姥爷也因为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了那位飞行员受到了表彰。”杨弘博是2000年出生的大学生,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能够成为像姥爷那样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在我生活的十几年里,我真切地体会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不断进步。我姥爷的身体也十分健康,生活越来越幸福。”
上海交大致远学院本科生曹鸿的家乡坐落在皖南丘陵之间,被青山绿水环绕。家中的老屋是典型的白墙黑瓦的徽州建筑,承重柱与主梁来自附近山中的整棵杉树,砖瓦来自山下小溪中的粘土和石材。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村子主要依靠在山下的田里种植水稻、蔬菜,在山坡的梯田上种植绿茶来维持生计;改革开放之后,柏油路通到了村口,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生活。在政府的支持下,村中建起一座茶叶加工厂,生产出来的茶叶可以统购统销。从此村民不必再将茶叶通过崎岖的山路运至县城售卖了。”曹鸿介绍,自己村里养殖的冷水鱼享誉全国,还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红色旅游业如今也蒸蒸日上,“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梓溪。”
上海交大生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刘清扬从家里带来一张证书。他的姥爷是一位老兵,这张证书是姥爷当兵时获得的。姥爷的职务是雷达兵,负责扫描敌机,为炮手提供信息,他对自己的往事相当自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的作战条件比现代要艰苦的多,那时的防空炮兵部队所用的武器装备多为苏联进口的,我国无法自主生产炮管所需要的特殊钢材,国外又对我国限制出口,只能受制于人;姥爷对我国现在的军事科技水平相当自信,曾为士兵的他,其喜悦和欣慰是不言而喻的。”刘清扬说,姥爷经常教导自己,“要感谢国家、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
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岩表示,大学生参与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祝活动,是一场对中国伟大变革的体验式活动。长期以来,上海交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通过“一体多维”的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建设,将思政课教学升级为思政课“育人”,“寻找学生个人思想精神成长需要与社会历史需要之间的契合点、共振点,通过时空交融式的教学设计,触发学生的感触。”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