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掌上实验室、手术机器人……上海交大创新成果转化路演秀出的“宝贝”可不少

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报道 “掌上实验室”随时随地进行基因检测,“手术机器人”助手协助医生治疗心血管疾病,玉米蛋白做成神经导管……日前,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组织的“两院两平台”创新成果转化路演举行,学院28项创新转化成果尽数“亮相”,其中有10个项目用路演的形式进行展示。

1.png

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两院两平台”,指的是上海联影公司与交大共建的“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闵行区与交大共建的“医疗机器人研究院”, 上海交大与徐汇区联合打造的分子与纳米医学创新转化平台及与江苏南通联合打造的医学仪器与智慧诊疗创新转化平台。

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季波表示,“两院两平台”的构建,是交大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引领的途中,对“政产学研医用”创新链和创新成果“转化链”的突破性尝试,通过凝练方向、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开拓新界,构建起了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学科的“四梁八柱”。

据介绍,经过近三年建设,“两院两平台”已在纳米生物材料、医学生物、医疗仪器、医疗机器人四个方向培育了28个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这些项目已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技术具有行业引领作用。

比如,顾力栩、谢叻团队研发的“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融合了新型机器人、电磁定位技术,增强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安全防护技术,改变了目前心血管微创介入手术中医生和病人都需要长时间暴露在放射线下完成手术、二维X光引导难以为医生提供完整三维解剖结构使得手术难度高、时间长等问题,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安全、便捷、智能化的治疗体验。

现在的基因检测通常都需要由大医院或专业机构去做,价格昂贵。而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沈峰团队研制便携式设备,居然能让高大上的“基因检测”体检变成日常。他们通过研究,把复杂的基因检测浓缩到了一块小型生物芯片上,只需把样品滴到芯片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拿到检测报告。这套小型设备快速简便,价格不贵,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上海交大是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大学之一。在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的支持下,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整合了生物医疗仪器、神经科学与工程、纳米生物材料、医学影像与信息、疾病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医学六个学科方向,通过校地、校企等多维合作模式共建“两院两平台”。

据介绍,未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将以创新转化中心和“双创”示范学院建设为重点,打造面向大健康产业的创新转化服务体系。着力突破智能医疗机器人、智准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精准医疗、纳米技术与分子医学诊断、可穿戴器械、3D打印等一批大健康关键领域和行业共性技术,支撑和引领产业创新,把中心建设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产业化成果的集成平台,产学研医创新与创业要素的集聚平台,建设成本科生实习、硕博生创业、博士生创新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欣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