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纪念包玉刚诞辰百年 包氏家族向上海交大捐1000万设学生社会实践基金

《新民晚报》报道 他是世界级的“船王”,是各国政要和企业家的“座上宾”,他“洋气”十足,但仍坚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敬父母、尊重老人、与国同行、促进教育进步,有着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NEM1_20181207_C0323484374_A1417787.jpg

图说:包玉刚女儿包陪庆女士分享父亲为人为事为善的故事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摄

包玉刚先生191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世界船王的家国情怀,回顾他在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今天下午,世界公民中国心——包玉刚先生百年诞辰主题纪念活动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举行。包玉刚的女儿包陪庆女士现场分享父亲为人为事为善的故事,缅怀父亲“勤俭建业,持恒健身”的精神和心怀家国的情怀。

  世界船王的隽永中国心

包玉刚先生深受父亲包兆龙先生影响, 一生以“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为理念。他早年在上海从事银行业,后来到香港定居,白手起家创立环球航运集团。他以精湛的业务素养、敏锐的国际视野、果敢的决策能力和锐意的创新意识,使华人成为航海业的佼佼者勇立潮头,深受敬仰。包玉刚先生与结发妻子黄秀英终生恩爱、不离不弃,四个女儿亦教育有方,在各自领域均有成就。

即使身为世界船王,傲立事业之巅,包玉刚先生始终保持着隽永的中国心,他说:“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 1978年深秋,离开内地整整三十年的包玉刚先生一回国,就迫切地想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后的数十年中,包玉刚先生为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支持教育、建设家乡发挥了巨大贡献。他先后捐赠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英友好奖学金、浙江大学留学国外奖学金、北京兆龙饭店、宁波大学等项目,带动海内外华侨参与新中国建设。为祖国的稳定与统一,他亲自在中英间搭建桥梁,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帮助制定和实施《中英联合声明》,协助香港主权的顺利移交工作。在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刚刚开启之际,包玉刚先生发挥着桥梁、凝聚的带头作用,对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繁荣发展功不可没。

科教兴国 桑梓情深

1985年,“包兆龙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拔地而起,1992年,闵行新校区“包玉刚图书馆”巍然屹立。这两座图书馆都简称“包图”。建筑面积共约4万平方米。

1981年7月,包玉刚先生郑重向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面交捐赠的确认信函,捐资1000万美元为上海交通大学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这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界是从未有过的创举。邓小平同志欣然接受了这笔捐赠并表示赞赏。当时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单一,校园百废待兴,此种做法很好地解决了当时的教育困境,并由此开创了新中国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和以个人姓名命名建筑物的先河。

这一项目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笔,因为其向国内外明白无误地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政府已经摒弃了办教育宁肯落后,也不接受国内外捐款的僵化政策。包兆龙图书馆和包玉刚图书馆的建成,不仅为交大师生提供了一流的学习与研究场所,在学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更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发展和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为教育进步和调动海外华侨、华人建设国家、回馈社会的积极性作出了示范。

“我的父亲一生勤俭,是很‘做人家’的。当时包兆龙图书馆建成时,风格很节俭,因此钱节约出来才有了第二座图书馆。”包陪庆女士说,“他的精神我们也在传承。在包玉刚学校就有‘回收再利用’的绿色环保实践。”

全面发展重实践 创建一流育英才

当天的活动仪式上,包陪庆、包文骏代表包氏家族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000万元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包玉刚学生社会实践基金”,用以支持学生学以致用、深入社会,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包陪庆女士说,父亲一生秉持“勤俭建业,持恒健身”这个座右铭,严于律己,崇实重教,他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视,特别强调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她自己也在全力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把所学融入社会的工作,她相信包玉刚学生社会实践基金的设立,将会帮助上海交大结出更加丰富的学术硕果,助力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