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大运河畔还有好多谜团待解!“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值得关注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新民网报道 “(运河遗产)埋藏于地下的多,流淌在地上的少;未被揭开的历史谜团多,已经深入了解掌握的少。”昨天,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敏辉在“运河文化”主题论坛——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专题论坛之一上如是说。
大运河是一条从历史流向未来的千年文脉,上下2500余年,绵延3200多公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被确定为国家工程,如何保护和开发好运河文化也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图说:大运河分段示意图 百度百科图
马可波罗,让世界知道大运河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其中历史最悠久、里程最长、代表了古代水利技术最高峰的当属中国大运河。
在昨天的论坛上,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周鸿承告诉听众,早在元代,马可·波罗从北京沿京杭大运河南下至杭州,再向东南到泉州,从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欧洲,他是第一位将中国大运河传播到西方的旅行者。此后很多欧洲、韩日、阿拉伯旅游者的游记和欧洲古地图上也出现了中国大运河,1602年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首次在中文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上详细标注中国大运河,长三角运河文化带随该地图传播至欧洲、韩日等海外国家。
图说:明朝版《坤舆万国全图》(局部) 资料图
“今天研究运河沿岸江南文化,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大运河文化带的总体战略框架下,为实现大运河沿岸文化的复兴和重建作出示范和样板。”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说。他认为,当今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与传统的江南地区大体吻合,近年江南文化越来越受关注,这为建设共同的区域文化价值提供了契机。大运河沿岸江南文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现在依托长三角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运河沿线具有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因此最有可能率先建成一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区。
200亿基金,不让运河成为传说
“今天,运河仍然是活态的文化遗产,通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年货运量5亿吨,仅次于长江。”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说:“大运河文化带是中国的生态环境景观带、社会文化交流带,也是沿河群众的情感心灵纽带。”
图说:主题论坛现场 官方图
不过,如今大运河有些河段已经断流,成为运河遗址,这类埋藏在地下的运河遗产该如何继承弘扬?余敏辉多年从事大运河安徽段的资源调查和抢救保护工作,他提炼了此类运河遗产的特点——埋藏于地下的多,流淌在地上的少;未被揭开的历史谜团多,已经深入了解掌握的少;能说爱听的故事多,好看可游的景观少;古代发挥的功能多,当今仍起作用的少。
因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当务之急是要科学地考古发扬和保护,摸清家底,对有水河段,则要整治岸线、连通水系、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建设博物馆、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的方式,对运河文化进行保护和展示,扶持和振兴沿线非遗项目,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在昨天的论坛上,也传来一个好消息,江苏省设立了首期规模为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以金融之力助运河千年文脉不息,以文化之核让黄金水道再现辉煌。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