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如何培养青年科学家?如何让青年爆发出创造力?
让有才能的年轻人尽早进入科研
青年报
《青年报》报道 本报讯 青年人才是科学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科学需要青年学者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如何培养青年科学家人才?如何让青年人爆发出自己的创造力? 研究新机制、提升人才配套服务、增强科研人才软环境,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上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塞尔日·阿罗什、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和201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罗纳德·韦尔提出了他们的想法。
谭蔚泓
罗纳德·韦尔
塞尔日·阿罗什
1985年,罗纳德·韦尔曾在一年内发了5篇专业论文,其中4篇他是第一作者。在科学研究领域,这一成绩十分突出。“如今给期刊投发的论文越来越多,现在一年发四五篇专业论文的情况基本不可能了。“回顾我过去的研究主要是在24-28岁的研究期间。”罗纳德·韦尔说道,年轻人是有能量和聪明才智独立工作,同时他们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指导。”现在的科研体制导致年轻人读博士学位的时间越来越久,很多人需要做‘影子研究’。”罗纳德·韦尔表示,他也希望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去扭转这个趋势。
“在本次大会上,诺贝尔奖学者在回忆自己的科研历程的时候表示他们的成果产生于30岁-40岁之间。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很多研究者到了40岁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实际上这限制了青年人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表示,本次大会上中外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当下青年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太长,导致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太晚。“而目前科研工作比较难产出重要成果,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这种环境使得很多青年才俊难以施展。”谭院士说道,“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在美国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这方面中国做得比较好,因为中国从一开始就鼓励、培养青年教师,比如在交大、复旦等学校已经聘请了很多青年科研人担任独立PI(研究组组长),让这些有才能的年轻人尽早进入科研。”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机制来鼓励年轻的科学家,激起他们的研究热情。”在塞尔日·阿罗什看来,本次大会建立的“WLA科学社区”就是要让年轻人对科学感兴趣。“目前大多数科学实践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研究者们自主申请研究基金。现实是优秀、杰出的科学家才有大概率申请成功。我们为何不设立另外一种机制来鼓励青年科学家呢? 当他们想要开发或者发展一些自己的创造,可以得到很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我们应该信任年轻人有这样的能力,并给予他们时间去投入研究工作,甚至不必每天为自己生计所操心。”因此,塞尔日·阿罗什建议未来能够打造这样的组织,以捐款或者筹资的形式支持年轻的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认为,在国际合作中需要纳入更多的青年人,需要找到这些有才能的年轻人,鼓励他们,保护他们的科研独立性。
“上海正在建设有影响力的全球科创中心。我也在参访时切身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在谈到建议时,罗纳德·韦尔表示,“一个城市若想找到、留住青年人才,需要给青年科学家足够重视,需要营造创新、合作的科研氛围,让年轻人在此投入。”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