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耐心、初心、童心、真心、好奇心……这些顶尖科学家,纷纷透露基础科学突破的秘诀
新民晚报
图说:科学家论坛现场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新民晚报》报道 上午开幕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深入探讨科学技术与人类命运的关系,聚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结合。致开幕辞时,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关于“基础研究”的一番解读,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基础科学和发现,是所有进步的源泉。医学科学领域的许多重要发现,都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不要老想着直接解决难题;相反地,我们更应该追求对自然的好奇心,解决方案将随之而来。”罗杰·科恩伯格反复强调,一定要重视基础研究。“这里的每一位获奖者都因其对基础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认可。每个人都渴望理解自然,而不是获得经济利益。”
他指出,顶尖科学家的基础研究,离不开集体努力,得益于全世界的思想和信息交流。“科学是自由的、开放的和国际化的。没有人可以独自成功,每个人的成就都建立在彼此的成就之上。科学或许比任何其他活动更能体现:自我利益最好通过无私行为来实现。”
记者专访多位与会科学家,听他们畅谈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出谋划策。
2008年沃尔夫奖得主艾伦·巴德:
成果转化需足够耐心
这是一
1991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厄温·内尔:
基础研究别忘记初心
来到汇聚全球“最强大脑”的临港,许多顶尖科学家们渴望觅得知音,74岁的德国生物物理学家厄温·内尔就是其中之一。1991年,他因发现细胞内离子通道,开创膜片钳技术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其成果对肿瘤、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癫痫、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及新药研发、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着划时代的影响。
厄温·内尔教授是中国的老朋友了。去年10月,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站在郑州大学揭牌;今年6月,他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约,共同筹建深圳内尔神经可塑诺奖科学家实验室。实验室将以神经可塑性、药物靶点及神经发育疾病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单离子通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发现了200多条离子通道。过去常用小鼠模型研究,但小鼠模型与人类模型不尽相同,比如小鼠心率可达每分钟200多次,而成年人类心率通常只有每分钟60-100次,因此小鼠模型的实验结果未必适用于人类。现在更多直接研究人类的正常细胞和突变细胞,在确保两种细胞正常部分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再比较突变部分和正常部分的差异,来研究其机理。”厄温·内尔笑言,“我的很多学生来自中国。如果能在上海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很愿意将来和他们共同开展工作。”
在厄温·内尔看来,现在很多国家将重心放在了应用领域的研发上,而忽视了基础研究。“我建议中国从事基础研究的年轻人首先要寻找一间适合自己的实验室,并且仔细想明白,当初究竟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场由科学家主导的盛会,顶级“外脑”尽情跨界、连结和交叉。85岁的美国化学家艾伦·巴德教授来了,他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杰出讲座教授和电化学中心主任,2008年获得沃尔夫奖。但他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因单分子光谱学和成像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被称为“现代电化学之父”。
这是艾伦·巴德第一次来到上海,他的多名同事和学生都曾在上海从事科学研究,向他描述过这座城市的魅力。耄耋之年来到滴水湖畔,与一群在科学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相会,老人显得很兴奋,“很期待通过这次论坛,了解到目前各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上海与世界的对话,包含着科学家们对科技发展的思考。“建设科创中心,应该尽可能让科研工作者少写些报告或财务小结,因为这会消耗他们在科研创新上的精力。”艾伦·巴德说,“我们应该清楚,科学家需要时间来思考、讨论,而不是来汇报之前和今后要做什么。”在老人看来,好的科创氛围,一定会给科学家足够信任。
众多顶尖科学家共赴全球顶尖智慧盛宴,每一位与会者都有自己的期待。“这个论坛会很有趣,”艾伦·巴德笑着说,“各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在此交汇,我希望看到最新成果的展示和科学真知的碰撞。”
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与应用,是许多科研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艾伦·巴德坦言,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有时候,科学家食之无味的‘鸡肋’或许是很好的应用,而科学家视如珍宝的发明,却并不受欢迎。”他解释说,就像发现辐射,到转变成核能,再到利用核能发电,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家付出足够的耐心。“在大学里,我的首要任务是传道授业,把科学知识一代代传递下去。”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尔曼:
科学普及应浸润童心
77岁的以色列化学家丹·谢赫尔曼教授精神矍铄,回忆起儿时第一次与科学亲密接触的故事,侃侃而谈。五六岁时,他收到外公送的特殊礼物:一台显微镜,从此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我用显微镜观察花开花谢、破茧成蝶……”
从小培养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长大后也受益匪浅。1981年至1983年,丹·谢赫尔曼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快速凝固的铝过渡金属合金,并发现二十面体相,开启了准周期晶体的新领域。他后来因此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以色列,我常去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授科学知识。别看他们年纪小,可接受能力很强。” 丹·谢赫尔曼说,“我们希望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理解真实世界,在很小的年纪就喜欢上科学,并渴望成为科学家。”他透露,目前已在青岛开展幼儿科普教育合作,未来希望在上海等更多城市推广。“这类合作越多越好,因为孩子是一个国家科学和工程的未来。”
丹·谢赫尔曼到访过东亚不少国家,发现孩子们有一个“通病”:害怕犯错。“他们觉得在大家面前犯错很丢脸,这需要克服。其实摔倒了,爬起来就行,你将比别人更接近成功。”他说,第一次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在科技创业领域同样如此。丹·谢赫尔曼早在1987年就在以色列开创了全新课程“科技创业”,成千上万学生从他的课堂起步,踏上创业之路。
“科技创业的确非常难,第一次总是容易失败。我对创业学生的建议是,失败是正常的,重振旗鼓再次出发。下一次,你将更有经验,成功几率会更高。”丹·谢赫尔曼说,“大学应尽量与真实的社会接轨。在高校,教授的第一要务是教学,其次是科研,有余力可以做一些能造福社会的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
聆听上海的科学真心
“交叉”是这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关键词之一。论坛邀请多位中国两院院士和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以求碰撞出各国科学家的思想策源平台。“当科学家走进这座城市,会看到上海乃至中国科技界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说,“论坛招募志愿者时,我们学校一大批青年学生强烈要求参加,希望通过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近距离接触,增强自己对科学的热爱。”
“海纳百川”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此次论坛将向世界传递出重要信息:上海是一座非常尊重、重视科学的城市。
李政道研究所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点任务,也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8月,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在张江科学城启动建设,预计到2020年上半年竣工。“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此次也来上海参加论坛的弗兰克·维尔泽克任所长,我们还计划引进一位诺奖得主。”林忠钦说,“期望在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等方向取得原创性成果。”
有些国外专家学者觉得,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够,林忠钦坦言,消弭误解的最好方式,就是打开大门请他们走进来看一看。“近年来,上海乃至中国对基础科研的投入相当重视,对中国来说,比邀请诺奖获得者更重要的,是出更多诺奖级别的研究成果。相信不久后,相关成果会在我国逐渐涌现。”
【相关阅读】科学社区助智慧火花“落地生根”
本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为期3天,“梦之队”告别滴水湖畔时,在论坛上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能否落地生根,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协同共振?
在今天上午的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科技社区启动仪式。科技社区的核心价值,是将有广阔产业化前景的顶尖科技原创资源注入上海,与中国庞大的应用市场对接,借助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集群效应”,引进一个顶尖科学家、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实现原创效能,让更多的基础、原创、产业创新成果“开花结果”。
科学社区将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为基础,以科学资源的转化利用为目标,以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基金服务为支撑,辅以综合生活服务,打造“孵化器、加速器、助推器”三“器”合一的新型创新载体。
科学社区主要由两大板块构成:科学事务中心和科学孵化中心。前者承载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及会员科学家们对外交流、展示、合作及推动社区功能完善的服务型功能;后者依托全球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的打造,推动科技成果的实验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和产业化。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