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画家刘国玉:用焦墨描绘苍润山水--刘国玉焦墨山水作品展观察

中教之声客户端报道 传统中国画用墨有浓淡干湿之别,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正所谓墨分五色,以焦墨为最干最黑。焦墨山水自古有之,现当代以画家张仃为代表,在焦墨画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拓展笔墨的表现力。然而总体而言,焦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偏门”,从事的人并不多,在豪杰林立的海上画坛,几乎没有以焦墨为主攻方向的画家,各大展览和拍卖场上鲜见焦墨画的踪影。

10月20日,“此中有道——刘国玉焦墨山水作品展”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幕,展出广东翁山诗书画院院长、画家刘国玉的30幅焦墨山水画,为上海观众呈现他在这个领域的探索研究成果。刘国玉山水画的特点在于笔力雄强劲拙,用焦墨画出岭南山水的苍润特质。

9.jpg

刘国玉1942年生于广东翁源,年轻时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后在农村劳作十七年。1979年调入翁源县文化馆工作,曾任翁源县文化局副局长、韶关市人大代表,获“广东省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刘国玉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专注于焦墨山水画创作,在广州、香港、澳门举办画展,出版《刘国玉诗书画集》、《煮过的灵魂和煎过的河山》等多部著作。

刘国玉在用墨时不加水或只加少量水,基本不加彩色。他认同老子所说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认为焦墨作为传统山水画用墨中的一种方法,黑白二色包孕着丰富的表达能力,可以藉此创造出具有朴素之美的画面。他在粤北小县城探索焦墨画近三十年,力图让这个受到冷落的中国画门类焕发光彩。

就绘画内容而言,刘国玉的山水画可以分为人居之山与自然之山两类。展现人居之山的作品如《老屋》、《溪竹村居》、《云雾山村》、《山乡有景似桃源》等,在苍山密林里露出烟村民居,预示着那是一个恬静、安闲的生活世界,部分作品以桥、舟、牛等形象映现人的踪迹。描画自然之山的作品如《铁壁》、《望岳》、《苍苍暮山碧》、《丹霞风骨图》等,展现山体的巍峨、苍茫、秀润。刘国玉自号翁山山民,他用笔下的焦墨表达了对大山的礼赞与眷恋。

不管人居之山还是自然之山,刘国玉都在运笔中显示出对于焦墨技法的娴熟运用。在《山之脊梁》中,他以大幅的墨块体现山体的厚重,又以适量留白模拟山的肌理,点点松树为大山赋予郁勃的气象。在《山上村烟》、《翠屏山居图》等作品里,刘国玉用稀疏而蕴藉的淡墨,营造出空灵而富有律动感的境界。《南国雨林之一》和《山野秋气》黑白交织,大开大合,皆有别于北方山体的高低分明、层层皴染,尽显岭南山水苍润本色。

10.jpg

上海有位画家告诉我,他在90年代曾画过焦墨山水,而且在朵云轩举办过展览,但听从了其他人的劝告,改为画青绿山水了,原因只有一个:焦墨画没市场。一般观众看来,那就是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很少有人会买回去挂在家里。画家朋友正道出了上海为什么焦墨画不发达的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刘国玉的选择抑或坚守带有一种悲壮的意味,他热情拥抱传统文化,让笔墨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市场保持了相当的距离也在所不惜。

1997年,年已八旬的张仃看到刘国玉的焦墨山水作品,欣然题写八个大字:“气象浑穆,魄力雄强”,对后辈同行的探索给予热情褒扬。

在展览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市政协书画家常务副院长张培基分别致辞,刘国玉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焦墨画《云壑》,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向刘国玉颁发收藏证书。上海交通大学海派文化研究所教授詹仁左主持仪式。当天,刘国玉焦墨山水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画家、评论家等30多人参加,对刘国玉的焦墨画探索成就给予积极评价。

11.jpg

詹仁左认为,刘国玉山水画焦而不枯、黑而不闷,带有一种凛然的金石气,有别于北派张仃的焦墨山水。刘国玉入室弟子、翁山诗书画院副院长刘释之提出,刘国玉对于画坛的意义在于找到了描绘岭南山水森郁滃濛草木华滋特点的道路,表现其博大、雄强、静穆、深沉的一面,实现了技法上的新突破。

艺术评论家谢春彦发言表示,刘国玉是一位继承儒家思想的画家,以大智大勇坚守焦墨山水的独门之道,山水间蕴含着君子的狂狷之气。他在焦墨中画出生命的跃动,画得有特点、有修养,找到了艺术的自由,开拓出一条焦墨山水的新路。刘国玉的雅正之作在上海展出,必将有助于推动海派艺术的发展。

在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曹荣瑞看来,刘国玉以焦墨山水带给观众新颖的艺术感受,成为令人瞩目的“刘国玉现象”,这源于他的探索实践体现了当代与传统、艺术与生活、苦难与辉煌的辩证。刘国玉知白守黑,以突破传统而成为当代,他知难不畏难,将生活体验融入艺术之中,超越苦难成就辉煌。

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