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贾平凹作品专题研讨会在沪举行 专家热议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东方网
东方网报道 如何在国际上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10月7日,“贾平凹作品专题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澳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的国内外教授学者齐聚论坛,共同探讨贾平凹小说的丰富内涵及国际传播价值。
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还不够充分,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之际,这就需要包括外语界学者和中文界学者在内的人文学者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与接受。翻译中国文学,并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有关中国文学的学术论文,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形式,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价值。
当天,贾平凹亲临现场,讲述他的文学创作历程。德国著名汉学家、作家、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顾彬,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郜元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龙等做客让世界认识贾平凹对话会,畅谈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观点和方法。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创作数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但相对于他在国内文坛的重要地位,与会学者讨论了贾平凹在国际上传播的不充分,并进一步思考全球化时代本土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问题和对策。
陈众议认为,贾平凹是被低估的,中国文学总体上都是被国际文坛低估的,个中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彭青龙认为,中国外语学者应该以更宏阔的全球视野,更执着的家国情怀,更强烈的使命感,更高的自觉性,为创新构建外语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贡献才智,真正实现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学术好声音”。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身处多元文化成为日常生活、世界文学日渐成为文化间认同和沟通方式的时代,不论主观愿望如何,当代作家们事实上早已面临了一种共同的现实:对历史与文学的思考,对如何选择与创新文学叙事的探索与尝试,都必然同时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中国读者世界,一个是中国以外的世界。外语学者在国际传播中国文化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当代中国作家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不仅仅要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更要“走得远”,影响“中国以外的世界”。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