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贾平凹作品专题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在沪举行

光明日报客户端报道 今年,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的第16部长篇小说《山本》出版发行。10月6日至10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以“贾平凹作品专题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贾平凹先生亲临现场,讲述他的文学创作历程,活动吸引600余名观众现场聆听。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创作数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本次论坛,与会学者对贾平凹作品以及中国文学的翻译和国际学术传播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提出相对于他在国内文坛的重要地位,贾平凹在国际上传播的不充分,并进一步思考全球化时代本土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的问题和对策。

新世纪以来,中国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实施了包括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等在内的多项翻译计划;与数十个国家开展了双边文学互译工作,交换翻译出版对方多部文学作品等等。所有这些举措,都旨在于推动文学负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走出去”“走进去”。

“尽管数以千计的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当代文学作品陆续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但中国文学的学术传播还做得不够。“彭青龙认为,中国外语学者应该以更宏阔的全球视野,更执着的家国情怀,更强烈的使命感,更高的自觉性,为创新构建外语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贡献才智,真正实现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学术好声音”。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宁认为贾平凹的作品已开始被人接受,将很快有效地走向世界,他的小说取得的世界性影响再一次说明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可能走向世界,在这方面翻译的中介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外语学者在国际传播中国文化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是当代中国作家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不仅仅要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更要“走得远”,影响“中国以外的世界”。

首届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是一次跨学科、跨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德国著名汉学家、作家、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顾彬,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郜元宝教授等来自中文和外语界的著名学者聚集到上海交大展开了深入研讨。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