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既高精尖又接地气,工博会现场高校展区亮点多

第一教育报道 高校原创技术突破冠心病精准诊断壁垒

定量血流分数(QFR)测量系统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团队涂圣贤教授课题组联合博动医学影像自主研发的原创技术,该技术已于2018年7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成为首个获国家药监局认证的无导丝“血流储备分数(FFR)”技术,QFR技术将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无创冠脉功能诊断工具,预期将显著提高诊断准确度、降低医疗费用、并提升患者预后状况。

20180925_105020_291.png

在医院介入导管手术室的QFR设备

目前公认的冠心病生理评估“金标准”是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FR)”技术,其手术过程需要使用一种费用高达一万余元的一次性耗材,压力导丝。且手术过程复杂,耗时长且增加患者治疗风险,导致该技术在全球无法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中国的应用率仅为1%。大多数患者只进行常规冠脉造影检查,而不够精准的诊断手段会直接影响后续心血管病精准治疗的开展。

由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QFR技术通过常规冠脉造影影像数据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重建和血流动力学分析,实现冠状动脉病变的快速功能学评估,精准评估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安装心脏支架、以及支架放在哪个位置。

目前,QFR技术已完成11项国际多中心/单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QFR诊断的准确度与目前的“金标准”FFR一致性高,对比目前临床常规使用的冠脉造影诊断方法,QFR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度更是提高了33%。且测量快速便捷,可在心脏介入手术过程中实时测量,有望成为世界冠心病诊断技术“新标准”。

智能大数据实现理疗保健“私人订制”

传统理疗仪主要以频率切换进行理疗和使用,但由于个体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差异,通过理疗仪档位选择保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工博会现场,东华团队带来的一款理疗仪则可以根据个人身体特征和最佳理疗参数接受情况实现“私人订制”。

13.png

记者看到,理疗仪可以连接手机端App,在理疗保健的同时,将各类人群相关数据以及参数选择传到“云端”,应用人工智能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快速得出个性化低周波频率参数的最优化设置,从而“订制”最适合你的理疗保健方案,让保健更精准有效、更有“科技味道”。

该理疗仪不仅能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理疗保健功能,同时还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的“绝招”。据团队负责人张义红介绍,理疗仪可以连接手机端App,在进行理疗保健的同时,将各类人群的相关数据上传到“云端”,应用人工智能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个性化低周波频率参数的最优化设置,从而“订制”最适合用户的理疗保健方案,让保健不仅有“科技味”,还有“个性范儿”。

据了解,该理疗仪已试用于飞行员、运动员的训练及保健等领域,经过运行调试,积累了一定的用户试用数据,同过对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分析,为飞行员和运动员建立个性化精准化的理疗保健提供参考和建议。通过对低周波频率以及纺织面料的结构功能改变,有望在女性健美保健、生理期腹部加热护理等方面提供相关产业化技术支持。目前,项目团队正积极推进样品产业化生产,不久的将来这款理疗仪有望出现在市场上,造福大众健康。

VR技术助力工程教育

戴上头盔、握紧手柄,就能在大型化工厂随意“行走”:或从高空俯视全局,或深入装置内部探索,或近距离观察大型化工反应装置的构造……在工博会现场,华东理工大学的虚拟现实(VR)技术化工实习实训教学案例吸引了诸多观展者驻足体验。

对工程教育来说,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化工、化学、材料、环境等领域的实验实践教学却存在危险性高、重复成本高、场地限制大等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体验危险系数高、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温高压以及超大型装置的“真实”操作?从2017年9月开始,华东理工大学面向学生开放虚拟现实教学,将实验教学中的实例从二维平面图纸“搬到”虚拟现实空间场景,使学生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解决了学生下厂实习时“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想不通”的关键难题。

以此次参展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装置虚拟现实实验”项目为例,就是通过VR技术提供大型水煤浆气化装置视觉、触觉等感官模拟,再现装置运行现场,提供真实的操作体验,展现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装置设备布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结构和装置操作。

欣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