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敦煌"名窟"走进交大 茅善玉分享"敦煌女儿"感受

上海热线报道 上海热线讯,曼妙飞天、幽谧洞窟、虔心供养、肃穆法相……千年敦煌,究竟以怎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和青年学子为之着迷、心生向往?9月12日晚,上海交通大学"菁萃·大家讲堂"系列活动在闵行校区菁菁堂举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同日在交大开幕。

20180914_070107_619.JPG

▲活动现场


    讲堂上,六位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身份,却都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为敦煌文化弘扬做着贡献的敦煌文化爱好者走进交大,与师生们分享他们与敦煌文化结缘,因敦煌文化而改变的动人故事。其中,还包括了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

20180914_070203_798.jpg

▲茅善玉


    据了解,茅善玉曾于今年6月在交大上演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中扮演了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樊锦诗。当晚,她作为"神秘嘉宾"上台分享了她出演"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感受。
    茅善玉表示,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她被敦煌和樊锦诗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樊锦诗身上有着文化守护者对敦煌的执着守护。从选定这个题材开始,整整五年时间,自己曾无数次到敦煌生活,与樊锦诗本人也成为了"忘年交"。
    据茅善玉透露,剧中樊锦诗这个人物的主要唱段都是由茅善玉自己设计的,特别是樊锦诗丈夫离开的那段,她一边设计唱腔,一边留着泪,既要表达出夫妻间那种很深的情愫,又要把知识分子那种含蓄的爱表达出来,因此在基本调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上下起伏的旋律,让它像水磨调一样旋律丰富,正是通过这种运腔把对丈夫的感谢、感激的情感诠释出来。茅善玉希望,通过自己的演绎使观众们感受到这一代知识分子们"守望敦煌"的不易,激发大家了解敦煌的兴趣,对中国文化产生共鸣。

20180914_070258_564.JPG

▲活动现场


    而当天同日开幕的"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则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复制的敦煌石窟艺术经典作品30余幅,数字技术高保真地再现了敦煌石窟艺术的信息,真实地再现敦煌艺术的风华神韵。同时展出的还有利用数字技术一比一复制洞窟1个、藏经洞出土文献复制品12件、彩塑复制品2身,以及数幅解读敦煌艺术、敦煌壁画内容的图版,反映敦煌莫高窟旧貌及保护历史的老照片和反映敦煌及周边环境的图片,全方位、多维度地向观众们展示了敦煌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敦煌艺术的精髓。
    此外,在展览现场,观众们还可以通过专业设备,体验莫高窟数字敦煌已上线公布的30个洞窟的VR虚拟漫游,并通过生动精美的多媒体视频《莫高霞光》等,获得对敦煌艺术更加鲜活真实的感受和理解。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在交大展出至10月7日,随后还将继续走进更多上海高校,面向公众开放。

 20180914_070336_424.jpg

▲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