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迎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王延峰:人工智能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新民晚报》报道 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走出经济泥沼的方式无外乎是战争和技术创新。目前阶段,各国政府在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发展这一模式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我国也正快速步入信息时代,城市变得越来越“智能”,数以亿计的人成为了数字时代的原住民。

20180913_101501_626.jpg

来源/视觉中国(下同)

互联网技术是支撑数字时代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它的外延为各种类型的物理网络(包括云),在这些网络中,每个节点可以是人或体,这些节点既是数据信息的消费者又是提供者,节点间相互作用并关联。这种“连接”降低了交易成本,促成了数据的流动并进一步产生了新数据,使得信息的复杂性不断增加。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泛在网络、数据横流、分布式连接的背景,“互联网+”的业态发展思维应运而生。以腾讯、阿里等为代表的世界级科技企业是我国“互联网+”业态中最为活跃的一类,同时,还存在大量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行业后形成的创新。历经二十多年的努力,前者营造的商业生态中,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涌现出的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被外媒称赞变“Copy to China”为“Copy from China”。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技术的商业生态碰撞传统行业,如金融服务、供应链、贸易等,迸发出的各种应用型技术创新。

所以,得益于互联网所建立起的“连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跨入一个数据和信息广泛流通的阶段。据预测,到2020年,将有500亿物与物、物与人相连,每个人将有10个与之互联的物。到时,我们面对的数据信息将超过人类社会的现有认知。如何破解大数据瓶颈实现业态转型和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新命题。

20180913_101553_578.jpg

得益于计算能力提升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对数据进行“深耕”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日益显现。而且,我们目前正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中,于中国更是进入了后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的初级阶段。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无论从研究还是应用方面,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且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型创新上表现突出。总体上看,现阶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行业中的问题,实现的还是点的突破,比如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等。技术已经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影像的识别。然而一个国家的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庞大经济和社会问题,人工智能从点的突破到复杂系统破局,仍需时日。如果人工智应用要对实体经济系统发挥作用,产生实质性变化,关键在于必须落地具体行业,结合行业其他自有技术突破,进行流程改造、数字化转型,实现系统级意义上的解决方案。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已经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研究未来智能医院,对医院在诊疗、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的提升与改造。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一种尝试,希望能够通过技术辅助,从根本上,系统性地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提升人们就医的满意度。

这种人工智能技术与具体行业环境的互动,正是促进未来业态演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因地、因时制宜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将变革实体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管理,真正演化出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从现阶段发展看,我国的市场规模庞大,消费者对新技术采纳热情颇高,政府对业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监管容忍度较高,这些都是有利于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相关业态发展的。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已经于今年5月推出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保护数据隐私,以利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0180913_101625_132.jpg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要点是,在工业时代政府利用产业政策、直接投资推动主导行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从目前看来,各省份纷纷出台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颇具工业时代的风格。而我们看到美国硅谷几十年的世界创新引擎,技术周期潮起潮落,“高校+企业+金融资本”的产学研创新协同生态一直万变不离其宗。而且,我们注意到深圳其实也在硅谷模式中占据一环:不少硅谷机构非常赞赏深圳的全供应链的快速生产能力,使得创业企业能将创新理念快速而且成本合理地变成可演示的模型甚至产品。

所以,政府对人工智能的规划,除了顶层设计外,还需要重视创新协同生态、对快速变化的敏感以及全球化的视野。

此外,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或工业革命历来都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比如无产阶级曾经愤怒地砸毁机器,而如今出现了关于哪些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热烈讨论。不同于以往,之前的劳动力下岗以后,部分可以通过再就业培训胜任其他岗位。而人工智能这波浪潮,初级阶段可能是人的工作模式被改变,随后的变化来得快且不易预测,可能短期内没有现成的再就业培训与之匹配,失业加剧在所难免;同时,人工智能应用的行业催生出的一些新的岗位,要求的新技能,现有的教育体系又无法提供。这种社会矛盾会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入,在各行各业沉积下来。

技术毫无疑问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除了遵循技术自身纵向演化的轨迹外,总与经济原理、管理实践、法律规制等环境因素交织互动,共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这次浪潮也不会例外。正如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让你遇到麻烦的不是未知,而是你确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人工智能技术在带来可见机遇的同时,也将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这对政府来说也将是全新的课题。

因此,政府在现阶段,除了鼓励基础技术研究和技术采纳,也应大力支持那些围绕技术应用的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律法规相关的研究,深层次理解技术与业态环境的互动,并增强对技术采纳社会影响的理解。我们在鼓励和呵护创新的同时,也应对可能出现的泡沫、风险有充分的预期,动态化、容错性、全球视野将成为监管和引导行业的发展、保护社会福祉的主旋律。

作者:王延峰(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