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通大学高峰:行走机器人到底有哪些用途?
网易新闻
网易新闻报道 上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高峰发表《智能行走作业机器人的市场应用前景》的主题演讲,会后,高峰教授接受了网易智能等媒体的采访,谈到了步行机器人的应用和中国机器人市场发展。
在智能行走作业机器人的应用方面,高峰教授举例了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类是智能制造方面,例如在高铁车厢、核电站、化工厂、轮船等制造中的大型工件单件生产,由于腿式机器人精准灵活,可移动、能加工、能负载,应用前景很广。
第二类是可人机协作的装配作业机器人。
第三类是在极端环境中作业的机器人。比如在太空站建设、火星探测、月球着陆行走、海洋作业开发,都需要能行走的机器人。此外行走机器人还可作为无人机的着陆腿。
第四类是核电救灾机器人,可承担现场探测、灵巧作业、重载清障三大任务。
第五类是消防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具有耐高温、耐水、耐湿度、轻量化、重载和适应性强的特点。例如可以实现上楼梯消防和协作开门消防,机器人进入火场后可代替消防员完成任务。(李健)
以下为采访高峰教授的问答实录,网易智能做了不改动原意的删减:
问:该如何理解机器人智能呢?
高峰:把人的指令、任务以及感知的信息,能够与机器人的行为对应上,即实现了智能,而这也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人发出指令让它上楼梯,它首先得找楼梯,然后它测量楼梯,最后它怎么上去,这些决策全靠机器人自己。
现在智能机器人在全世界的发展期望值很高,我们第一希望它体魄好、有力量、跑得快、灵活,这就说明它本身机械做的好。第二希望它有智能,能遵从人的意图,能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机器人如果能判断、理解人的水平,就是很高级的行为了。
其实机器人发展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智能感知。比如说环境感知和任务的认知,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领域。比如说开门这个指令,机器人首先得认识门在哪,什么是门,门有多少种,其中这个门是怎么回事,所以认知就是一个大问题。?
问:现在在腿式机器人的研发上还存在哪些比较关键的问题呢?
高峰:首先,现在腿式机器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还是动力学稳定性的突破。一般机器人在走路的时候往往是按两足方式行走,四足行走的方式一般是对角行走,也有顺边行走,对角行走的话不管怎么抬腿,抬起两条腿的时候本身就是不稳定的,所以这种一般适合于快速行走。而六足机器人有一个三角形的稳定性,抬起三条腿还有三条腿在地上,会比较稳定,就像三角架使用原理一样。所以我们认为腿式机器人应该采用三三制这种较为稳定的行走方式。
第二个问题是腿式机器人必须要智能,不需要人再去操控它如何行走。总结来说就是自由度要越多,要智能,而人工智能恰恰研究的是计算机人工智能,是语言、视觉等,而不是机器人行为智能,困难也在这个地方。
问:您研发的六足机器人相比两足、四足的机器人有哪些优势?
高峰: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不倒。每一次它有三个腿行动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这是它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另外六足机器人的承载比双足机器人大,因为行走时三足要比单足可承受的重量多很多。另外如果把动力学控制做好还会有快速性。
问:就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腿式机器人在应用中能够实现哪些工作?
高峰:如果机器人能做到智能,那可以应用到任何领域当中,比如说腿式机器人可以看宠物,给宠物喂食物,帮你关窗户等等。家中的安保和一些简单的服务,可以做一个忠实的看家人,这些机器人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另外一种安保是在别墅里面,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睡觉帮你看家,这种机器人还是很有市场的。另外就是国防需求,当在边防线上或是环境恶劣的地方,用机器人防守会比士兵防守更有效。还可以用于太空探测、海底作业等方面。
问:您认为现在中国机器人发展关键的短板是什么?核心技术的攻关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高峰:机器人内部其实就是一个电机、几个显示器、一个传感器、一个驱动装置、一个控制器和一个编码器这六个硬件,这六个硬件如果我们国产的能做好,再加上传感器力学的视觉陀螺,那么机器问题就解决了。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现在电机密度低,力距和控制精度也不高,所以大家就去国外买但是却很贵。但现在好很多了,我们现在做的机器人都是采用国产电机,国产的能量密度已经很高了,跟波士顿动力或者MIT做的电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与其他一般的厂商比还有一些优势。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