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牛津哈佛等老牌快艇34年来首次离岸欧洲打世锦赛,中国女子2千米双人双桨克五洲豪强

1.jpg

上观新闻报道 “第一名,中国队!”10日,在淀山湖畔的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长达2千米赛道的终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国代表队选手朱怡青、张书贤,双人双桨轻舟一过,将意大利、加拿大、新西兰等其他5国选手甩出不小的距离,夺得唯一一场小组赛的头名。岸边全场中外观众为这两个赛艇姑娘欢呼,因为面对五大洲的国际赛艇界豪强,中国队拿到决赛“杆位”资格不易,冲击金牌更是难能可贵。

2.jpg

朱怡青(右)、张书贤(左)赛后接受采访。 

当天起,拥有34年悠久历史传统、在欧美名校中建立广泛声誉的世界大学生赛艇锦标赛首次从欧洲离岸举行,来到东方的中国上海。赛事主办方国际大体联将承办权授予曾获世锦赛中国首金的上海交大,并设男女共16个比赛项目,吸引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等2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赛。

3.jpg

上海天气无困扰,因为英国同样热

赛艇是奥运会金牌大项,在世界各国大学中非常普及。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829年在泰晤士河上举行了首次校际赛艇比赛,自1856年至今这项比赛已延续160多年。同样,哈佛、耶鲁之间的对抗赛也成为赛艇运动让人津津乐道的名片之一。此次终于轮到中国名校办赛,牛津、哈佛、耶鲁、加州伯克利、密西根等全球148所大学的322名学生运动员齐聚上海滩比拼船速。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亚洲。同时,这也是世界大学生赛艇锦标赛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办,能够来到一个新的目的地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来自牛津大学的英国赛艇队选手Baynham-Williams认为,在欧洲以外的地方开展比赛能进一步促进体育赛事的发展。他说,“上海的天气没有困扰我,因为最近英国也同样热,我在这适应得很好,感觉很不错。”

4.jpg

热浪挡不住热情。队友James Stanhope来自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在此之前也没来过中国,但他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曾经学过一点中文。“我曾在欧洲赛艇比赛中,代表英国队和我的队员们一起获得了男子八人赛金牌,这次也希望我们能够在八人赛中同样获胜。”小伙子自信地说。

5.jpg

另一位队友、谢尔菲德大学的Nicole Lamb接触赛艇运动11年了,“我热爱这项运动,对于比赛我很期待,上海很适合举办这样的赛事,在这种国际化的环境中,赛艇比赛会变得更有趣,也有助于培养全球化的赛艇组合。平日大学生活中,为了平衡赛艇和学习,Lamb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他表示“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总是快乐的”。

为何众多世界名校都有自己的赛艇队?赛事组委会执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表示,“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团结奋进、果敢坚韧”这些赛艇运动拥有的精神特质与大学生应有的气质十分契合,这也是赛艇运动在大学大受欢迎的原因。

“冠军赛道”姐妹花,决赛优先“六选一”

比起最老牌的英国“快艇”,中国大学生选手还相当谦逊,这个国际赛场成了他们最好的学习场地。尽管在小组赛中力拔头筹,但朱怡青、张书贤组合对于之后的决赛并未下任何断言。她们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小组预赛成绩并不带入决赛,她们只是得到了最有利的“冠军赛道”,在6根赛道中可以优先选择第3道或第4道。

6.jpg

这对身材高挑、手脚颀长的姐妹花,从初中时期少体校起,投入赛艇运动已有8年。如今,她俩都在上海交大安泰经济和管理学院学习,平时学习与运动的时间分配几乎对半开,每天至少也要参加两个小时训练,多的时候当然是连续作战,已不止一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艇比赛。

当去年1月召开的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支委会会议上,国际大体联一致决定将两年一届的第15届世界大学生赛艇锦标赛承办权授予中国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而国际大体联表示,这项决议是慎重而严肃的,是因为中国体育的影响力与中国大学体育的蓬勃发展让大体联成员单位有理由相信,赛事在中国举办一定会收到前所未有的成功。

7.jpg

“我们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学校又以船舶技术见长,所以交大人注定要和‘水’、要和‘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赛艇队队员、上海交大浦嘉铖表示,作为交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对赛艇运动始终重视,持续鼓励,积极参赛。目前,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拥有全国第一条高校校园内赛艇道,并与中国赛艇协会签有战略合作协议。

8.jpg

今年,校内全新修建的赛艇码头也投入使用,成为师生开展水上运动训练比赛的场所。从伦敦奥运会帆船冠军徐莉佳、广州亚运会赛艇冠军周意男到仁川亚运会赛艇冠军马健,这些中国知水上运动健将都来自交大。近年来,中国大学生赛艇运动方兴未艾、后来居上,很多高校也都组建了各自的赛艇队。

徐瑞哲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