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报道 打造国内顶尖、国际著名的日本综合研究平台和政策智库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宣告成立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对于中日两国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年份。6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行成立仪式,同时召开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来自中日两国近100名特邀嘉宾,及200余名各界人士参会,结合中日两国当前的局势和世界发展趋势,重点围绕“新时代背景下中日关系的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日合作、亚洲整合与人才培养、中日经济法务交流等主题进行讨论,探索解决共同面临问题的对策,畅谈两国和平和共同繁荣的愿景。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与日本的渊源颇深,一直以来重视与日本的交流和合作以及日本研究。早在清末维新时期,蔡元培先生就在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开设了日本文献讲读等课程。被称为近代出版业鼻祖的张元济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担任南洋公学校长并主持译书馆,翻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新译日本法规大全》,为变法自强运动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蓝本。
在改革开放时代,上海交通大学与日本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日益频繁。日本天皇夫妇于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访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日本学界、企业界长期进行共同研发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上海交通大学与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神户大学、一桥大学、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校以及很多日本著名跨国企业都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交大凯原法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一些工科学院也都聚集了不少留日归国学者。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多次举办研讨会和论坛,在国际社会以及学术界引起了高度关注,产生了相当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从2010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定期举办中日讲座和研讨会,每年派遣学生到东京进行专业实习。这些都构成本校开展日本国别研究的优越条件。
由于国内近年来对于促进中日两国友好交往和加深对日研究的呼声不断增强,上海交通大学决定整合各个学院的既有资源创立学校层面的跨学科日本研究中心,旨在提高研究水平、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公共外交。在筹建阶段,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就被寄予厚望、赋予重托,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认定。经过2017年11月27日校长办公会决定,日本研究中心宣告成立,从2018年3月开始对外活动活动,并在6月23日正式举行成立仪式。成立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在成立仪式首先致辞。他指出,上海交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中日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成果显著,是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关系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学校将以成立日本研究中心为契机,促进中日两国加深相互理解、争取合作共赢,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高洪对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在日本研究和中日关系研究方面具有优良传统,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以后,将为这个优良传统的继续发扬提供新的推动力量。他坚信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将与学术同行开展密切的合作,为丰富中国的日本研究宝库做出新的贡献。
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片山和之对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以及纪念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片山和之表示,1992年他曾陪同日本天皇夫妇访问上海,并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那次访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达了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并希望以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为契机,推动中日两国高校、中国与日本各界之间的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法学教授季卫东表示,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宣告成立,这是一种机缘巧合,也是一种使命召唤。中心将加强“海派日本研究”,发扬光大南洋公学编译《新译日本法规大全》以及邓小平提议定期召开“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的传统,进一步加强经贸和政法的对话机制,同时促进东亚的公共外交。通过两国高质量、高层次的对话推进前瞻性、原创性、建设性的研究,从两国共同应对的问题切入,通过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方式尽快形成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
随后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各位领导嘉宾为中心揭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在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荣誉顾问及顾问聘任仪式上为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日本亚洲调查会会长五百旗头真颁发荣誉顾问证书;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学敏代表学校与神户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据悉,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将在已有的日本研究和中日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东亚乃至世界巨变的现实,尝试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弘扬“海派日本研究”的特色风格。新设立的日本研究中心还将把建设中国一流的智库型研究机构作为长期目标。
打造综合型、跨学科、国际化顶尖日本研究智库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将依托交大优势学科资源,整合学校法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及相关工科院系的既有研究领域,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组建跨学科综合研究平台,突出法律、国际化、跨学科综合研究以及高端人才培养等主要特色。其中,法律特色涵盖企业法务、城市法制、海洋法权等,国际特色注重与欧美、东南亚等其他国家的日本研究进行交流互动,跨学科综合研究涵盖法律、经济、科技、政治等多个领域。加强日本研究人才的培养,推动中日两国在学位教育和高端培训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中心将整合现有资源(企业法务研究中心、亚洲法律研究中心、海洋法治研究中心、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日本研究机构等),建设一个国内顶尖、国际著名的日本综合研究平台和政策智库。特别注重研究和借鉴日本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五个方面推动日本研究向纵深发展。一是推动国际化的日本研究。除中日两国互相认识之外,还要积极吸纳其他国家的日本研究的成果,力求从第三方的立场对日本有更客观的观察和更立体的理解。二是推动跨学科的日本研究。除政治外交领域外,关注法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企业、城市防灾、医疗养老、海洋开发、“一带一路”等中日共通的课题,使用最新研究材料和手段,充实日本研究的内容。三是推动实务化的日本研究。借鉴日本已有经验,探索中国目前所面临课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注重吸取日本自二战以来至今的发展改革经验。四是推动对话式的日本研究。沟通交流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关键词,在达成新的共识和形成新的秩序方面,对于今日的亚洲来说有着重大意义;未来,中心将发挥中日两国间地域对话交流平台的作用,并已经将其应用到中日企业法务论坛中。五是推动人才培养指向的日本研究。在中日两国沟通交流内容不断细化的背景下,培养两国间沟通交流人才的措施显得十分必要,中心将在促进学生交换、研究交流合作和暑期学校的同时,争取设立双学位教育项目,并开展面向企业家和专业人士的高端培训,加强企业法务等中日政经法交流人才的培养。
在具体管理上,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将采用主任责任制,组织架构由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中心之友”团队和全职或兼职研究人员组成。将以中日两国需共同应对的问题为导向,取以项目带组织、跨学科、跨国界的网络式合作方式开展研究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中日双方社会各界的关注。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获悉这一信息时很高兴,并欣然接受邀请出席了成立仪式和纪念研讨会。他表示,中日的合作与发展离不开两国学术、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交流,希望中心能够架起一座中日交流合作的桥梁,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发表讲话。他表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维护和发展中日关系的法律基础,它不仅对中日两国世代友好有着重要意义,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繁荣,进而对世界和平繁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赵启正对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希望中心以“海派日本研究”为切入点,为促进普通人民之间的互信互助、中日两国多层次的沟通交流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以“世界政治潮流与中日关系”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世界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受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至关重要,促进中日双方共同繁荣是两国的共同追求。最后,他对本次活动的顺利举行表示衷心祝贺。
领衔独具特色的“海派日本研究”
所谓“海派日本研究”,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友、著名政治家汪道涵提出的命题。他是上海日本研究的热心倡导者和支持者之一。汪道涵曾表示,上海的日本研究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发展有海派特色的日本研究;要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又要注意搜集和了解第一手资料,做到“道听途说不说,人云亦云不云”。要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日本本身的发展变化中去把握大的方向,勇于创新,努力提高日本研究的水准,把日本研究作为一个大课题来对待,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个了解,同时也要注重纵向的发展,善于把握日本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脉搏。“海派”和上海城市精神即“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密切相关,成为学术文化领域中一股既浸润着中国传统的古典、精致,又兼容着国际大都市时尚和风范的潮流。
“海派日本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中西合璧、面向太平洋,从而形成视角的多元性、思想的包容性,这意味着要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大格局中定位日本。上海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心、也是长江流域的龙头,海派研究势必更多地关注企业、贸易、金融、航运、城市治理等现实问题,更具有技术性和专业性。把地球与地方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全球本土化’,让不同文明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这就是海派日本研究的风格。”季卫东介绍说,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将凭借位于上海的独特地域文化特色,致力于光大“海派日本研究”的风格,坚持海纳百川、周流不息的特色和包容性,侧重法政高端对话、经济深度合作、科技共同创新、城市新型治理、海洋开发政策这五个维度的实证分析和交流,推进前瞻性、原创性、建设性的研究。
作为获得教育部认定的日本国别研究基地,中心将建立中日交流人才数据库、中日经济法规数据库两个数据库;在已经具备规模的历史资料系列出版物之外,计划再出版一套关于现代日本的多视角研究丛书、一套东亚共同体思想的翻译丛书、一份日本研究期刊;还计划在已经召开的涉日研讨会的基础上,每年举办一次中日高端论坛,在政治、经济、法律、国防等重要领域推动两国各界精英的对话,开展公共外交,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促进多样化的沟通。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将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两国合作,通过学位教育和高端研修项目造就中日双方需要的一批俊彦之士,为二十一世纪中日两国沟通、理解以及合作培养一批杰出人才作为桥梁和纽带。
专家学者为日本研究中心发展献智
上海交通大学重视与日本的交流合作,与日本大学和企业合作进行研究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活动当天,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研讨会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以及日本原驻华大使、日本日中关系学会会长宫本雄二,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季卫东主持。日本亚洲调查会会长五百旗头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分别做基调演讲。此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日本研究中心承办,专家学者围绕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框架下亚洲经济、政治、法律的发展历程,新时代全球治理的制度设计和知识创新,“海派日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二十一世纪的亚洲复兴与中日教育合作的前景四个主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拓宽和加强了中日两国理解和交流,建立两国学界、企业界交流新通道,对构建良好中日关系,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并产生积极影响。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