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奉西方为圭臬的时代已过去,今天要在世界舞台发出更多有中国标识的声音

1.jpg

上观新闻报道,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5·17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5月16日,“面向2050年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峰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在开幕式上致辞。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开幕式。

燕爽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来理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运、使命和担当。其次,身处这样的时代,必须进行理论和学术创新,但创新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好大喜功,沾沾自喜,要正确深入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毫无疑问,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空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世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今天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事实。第三,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任重道远。很多时候,明明中国话可以说明白的事,有些专家非得弄一个西式概念,而对中国的重大实践和发展却无法学术化、学理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奉西方为圭臬的时代已过去,今天我们需要在世界舞台发出更多有中国标识的声音。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上海学术界要做排头兵、先行者。

与会者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华文明复兴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主张”、“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回应”、“自律与他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四个专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武宝瑞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坚定地实践马克思主义,同时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跟中国实践的结合,是一个行之而有效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真理、实践的科学,真理性是通过实践的过程来证明的。在21世纪,谁有这个资格、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实践的基础和理论的底蕴来定义当代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定义21世纪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有助于真正体现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邹诗鹏认为,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进程。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本人的学说还是有些区别的,这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也就是说,怎么样把马克思的思想带入当代、带入当代中国,这本身也有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转化的问题。中国最近这些年来,把学科分得过细,以至于真实的问题被分解到各个具体的学科里面,反而把真实的问题掩盖了。事实上,中国日益复杂的现代性问题已经超出了马克思当年的想象,因此对中国复杂的社会现象应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一般的口号。

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凯锋研究员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形成中国特色,其成型的标志或者说最终的目的就是在理论和现实结合处进行原创性思考,把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做法上升到理论,同时有效回应现实的需求。面向2050年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至少应该有三个特点:一是站在思想的云端,走向现实的深处;二是“中西马”对话,形成集成创新;三是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公共性、专业性、科学性,要能够让人听得见、听得懂、听得进。

《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浩斌认为,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里面包括三个要素:当代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这三者应该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它的思想、学术、文化也在向舞台中央走近,如果不能在思想、学术、文化上走近的话,就很难去推动这样一个进程的发展。这也是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应有的内涵。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执政经验为什么很难学术化?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仍然在用西方概念和西方理论思考中国问题。如果概念和理论是别人的,即使把中国经验学术化,那还是西化的学术化,所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还是要从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中国的实践提出中国概念,最后完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是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对中国学者来讲,如何解题,如何理解这个题目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关于学术话语系统构建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合作共赢的模式;二是彻底构建一套自己的系统,但往往会引向历史虚无主义;三是自我循环,往往导致封闭僵化。因此,最好的还是第一种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教授认为,如果谈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回应,在公共管理学科有一个特别值得跨界融合的领域,那就是城市治理。我们现在越来越发现,城市所面临的问题,绝对不是原来单一的学科能够解决的,需要跨界融合、学科交叉。

上海社科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胡键研究员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中国的学者从当今中国实际出发来研究中国问题,即所谓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源自中国文化的独创性和中国特色实践。中国风格,就是要用中国的话语来讲中国的故事,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气派,包括民族性、时代性、包容性三者的统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何云峰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大的问题还是理论的创新引入。现在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拿来主义,还有一种是解释。但无论是拿来引进还是文献解释,都不能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真正的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真正的理论创新,应该是在于我们根据社会现实的种种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提出真正有解释力的理论。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联主办,《学术月刊》编辑部、《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承办。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