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80后90后 原创动力超越前辈
新民晚报
|
■ 在喜马拉雅,绝大多数员工为80后、90后 |
1998年,沪江网创始人伏彩瑞还是上海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一学生,远不会想到短短20年后,自己打造出一只互联网教育的“独角兽”;而那时,小红书创始人毛文超还在老家武汉,接受着属于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好学生的荣光。
如今,在申城,正是这样一大批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年轻人,指挥着创业独角兽们,突破科技难关、征战无垠商海。用他们独有的敏锐、果敢和无畏,为城市赋能。
学业优秀 创业有备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桑大伟曾参与创办了上海交大创业学院,并担任副院长。在他看来,新一代创业者们,身上有着和上一代、上上一代创业者不同的特质。
翻开创业者公开的简历,高学历光环闪耀——国内云服务行业的翘楚七牛云,总裁吕桂华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达达配送创始人蒯佳祺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流工程硕士学位;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则是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宿舍里,发现了外卖市场的无限潜力;小红书创始人毛文超,2007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先后任职于贝恩咨询和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积累了大量的金融和投资知识,并于2011年赴斯坦福大学攻读MBA,有了听从Google等互联网巨头亲自授课的机会,更感受到了硅谷浓厚的创业氛围……桑大伟分析,年轻一代创业者中,很多人都有在国内外顶尖高校求学的经历。他们走上创业之路,不是凭借一时冲动和热情,而是源于长期的知识储备和理性的判断思考。
依图科技CEO朱珑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统计学博士,师从霍金弟子艾伦·尤尔教授,从事计算机视觉统计建模和人工智能研究,后来又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深入研究大脑科学和计算摄影学,创业前还在纽约大学深度学习鼻祖杨立昆(Yann Lecun)的库朗数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就读于上海交大时曾带领团队参加被誉为“最强大脑对决”的全球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并夺冠。这也是亚洲队伍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他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信息检索以及分布式系统方向的研究工作,曾是阿里云计算资深专家,搭建了国内最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天分布式云计算操作系统。
而对于另一些创业者而言,名校良好的学术氛围,给予自己的未必是专业特长,而是一种精神气质。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力学专业。有意思的是,余建军坦言,虽然后来也顺利保研、读研,但深造的时间越长,余建军就越确信,自己是真的不喜欢这个专业。人生中最重要的七年,去学了一门不会再用到的学问,这样是不是有些不值?面对这样的疑问,余建军呵呵一笑,“不会,因为这至少证明了一点,就算是不喜欢的东西,我也能干得非常好。”
中国“智”造 优势初现
桑大伟分析说,80后90后创业者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擅长应用新技术,并且对市场极为敏感,对新的应用场景非常熟悉。这样的特质,使他们很好地完成了“象牙塔”和市场的对接。例如,以往开发图形识别技术多为帮助相机、显示屏等产品实现精益求精,而年轻的创业者们拓宽了这一技术的应用领域,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安防、安检领域,在助力上海打造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也为自己找到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如果说上一代创业者很多从做贸易、代加工开始走上创业之路,完成资本积累的话,那么这一代创业者已凭借着强大的原创能力,让‘中国模式’开始走向世界。”桑大伟认为,原创动力较强,是这一代创业者的另一大特点。
2001年硕士毕业后,余建军来到了上海,和两个朋友一起开了家软件公司叫“杰图软件”,做的是三维全景软件。当时他们的产品能远销海外十几个国家,《特洛伊》和《哈利波特》都用他们的软件做了很多的场景,每年的销售额有几千万元。怀着互联网创业的初衷,余建军还创立了街景地图项目“城市吧”(后出售给百度)、虚拟世界项目“那里世界”。然而,余建军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希望做出一款亿级用户的平台。2011年,余建军在每天开车奔波的过程中发现,开车时,要么选择收听音乐,要么选择收听电台,选择余地有限。他敏锐地觉察到,移动音频是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次年,他与合伙人陈小雨共同创立喜马拉雅FM。一开始很多人并不理解,曾经七八十人的团队最后只剩下七八个人,但最终,他坚持了下来。
去等级化 鼓励创新
等级森严、壁垒横亘,这往往是造成企业“血脉不畅”的根源,而在年轻创业团队指挥的独角兽身上,这样的隔阂消失了。
在喜马拉雅1200余名员工中,80后和90后年轻人占据了绝对主角。在余建军看来,年轻团队在创意方面思路开阔,能够带来更多思想上的“碰撞”,善于迎接挑战。之所以选择落户张江,余建军表示,除了政府提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更是张江独有的创业氛围所感染。这里开放、自由、鼓励成功宽容失败。“老余的办公室从来不锁门,谁要开会,随时可以借用。”一名资深员工告诉记者。而更令他感受到公司活力的,是喜马拉雅将“声音产业”这件事做得愈加好玩。不少员工自身就是喜马拉雅各电台粉丝,他们发现,面对海量信息,用户注意力被过度分散,他们渴求来自细分领域更精准的推送。2016年,尝试开辟行业首个“付费精品”专区,实践表明,“知识付费”的时代已然到来。年轻人喜欢更为“偷懒”的搜索方式,于是,2017年,喜马拉雅发布了国内首款全内容AI音箱,实现了云历史和断点续播,让用户更便捷地想听就听。
位于漕河泾的触宝科技办公室如今则成了网友眼中“别人家的公司”——会议室内装着秋千,屋顶篮球场能够烧烤,办公区配有沙发可以随时躺倒睡觉,甚至还有一间“猫屋”供员工“撸猫”减压。大家都叫联合创始人、1979年出生的首席执行官王佳梁“老王”。“老王”没有独立办公室,也没有架子,和大家坐在一张大条桌上办公,鼓励员工进行内部创新。日常工作中,如果工程师萌生创意想法,可以随时提交创意,再由公司组织的评审委员会评价创新价值,如果这项创意能够为用户带来价值,公司就会集中力量将它实现。
来源:《新民晚报》 2018.04.13 第5版 要闻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