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管窥“中国导弹之父”一生
12月11日诞辰百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开馆,百余件文献实物首次公开 二炮赠送镇馆之宝:1966年发射原子弹同型号的中近程导弹实体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陈征
矗立于图书馆中庭的中近程导弹,当年“两弹结合”试验用的就是这一型号的导弹。
晨报记者 陈征
按照原景复原的“两弹结合”现场“地下控制室”
张驰
走进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你会被一座以赭红色巨大幕墙为底色的现代建筑所吸引。远远望去,建筑方正简洁的外形就像戈壁滩上的风蚀岩般苍劲厚重;渐渐靠近,赭红色外墙上浮现出一个微笑的头像——“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这座建筑,就是刚落成的钱学森图书馆。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将正式开馆。该馆展出了钱学森生前藏书4000余册,其中100余件文献和实物为首次公开。
海量手稿:贯穿全馆,管窥钱老一生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大厅,一个现代雕塑立刻闯入视野——火红的“手稿”,如同正在升腾的蘑菇云,又像燃烧的火炬。
4015页模拟手稿,代表钱学森从 1955年回国到 1966年“两弹”成功结合的4015天,9.8米的高度,代表钱学森98岁的壮丽人生。
手稿,既是开篇,又是钱学森图书馆最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展品。漫步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展区,从进门伊始,到最后一件展品,“手稿”一直以各种形式、方式穿插其中,成为钱学森图书馆展览的一条主线。
镇馆之宝:二炮赠送中近程导弹实体
走近图书馆的中庭位置,你就能看到“镇馆之宝”—一枚由第二炮兵部队赠送的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
它全长约21米、重量近4.2吨、直径达1.65米。1966年,我国首次“两弹结合”飞行试验使用的就是这个型号的导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在酒泉基地协助聂荣臻主持了“两弹结合”试验,用改进型的中近程导弹将原子弹发射到预定区域爆炸,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在本土实施的“两弹结合”试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封回信:向后生承认学术错误
移步到第三展厅“人民科学家风范”,记者看到一封当时钱老写给一位素不相识青年人的亲笔回信,钱老在信中承认了学术上的错误。
钱老致信的这位年轻人郝天护,如今是东华大学退休教授。昨天,年近80岁的郝教授回忆起这封信,仍感怀万分。
1964年,当时任新疆建设兵团农学院青年教师的郝天护在国外杂志上看到了钱学森发表的一篇力学论文,认为有一处需要商榷,他提笔致信钱学森。而当时,钱老已是一位在中国学术界德高望重的科学家。郝天护当初写这封信时还是30岁出头的年轻人,“没想到钱老亲笔给我回了信。”
回信中钱老谦虚地写道:“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科学文章中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后来的工作者误用不正确的东西而耽误事。我的错误在于粗心大意地把实际是在静止边界或正常流动时的条件用到非静止世界,这是不应该的。所以我认为,您应该把您的意见写成一篇几百字的短文,投《力学学报》刊登,帮助大家。您认为怎样?”
收到钱老的来信,郝天护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郝天护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寄给了《力学学报》。“当时,该杂志收到我的投稿,编辑并没有马上刊用,最后还是在钱老关心推荐下,2年后发表在1966年3月第9卷1期《力学学报》上。”
在钱学森的鼓励下,郝天护投身力学事业,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力学论文。听说钱学森图书馆11日将对公众开放,郝天护说,他一定要去看一看,重温那段美好的记忆。
载人航天:钱老推荐王永志担当重任
在馆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赠送钱学森的神州号模型,记载了钱老提携年轻人的故事。
1964年6月,“东风二号”导弹进入发射倒计时,由于天气暴热,推进剂在汽化膨胀,灌不进足够的燃料将会严重影响射程。这时,年轻的中尉工程师王永志想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办法:从火箭体内泄出一些燃料,减轻弹体的重量,这不但不会影响火箭的发射距离,而且还会飞得更远。但大家都不认可这个办法。当钱学森听完王永志的讲述后,思考片刻,果断地采用了这个方案,最终导弹按照王永志的方案,发发都满足了射程要求。从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的逆向思维法,也记住了王永志这个年轻人。
1978年,钱学森建议:“第二代战略导弹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任第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1992年当载人航天立项上马,钱学森又一次举荐王永志担当重任。1992年11月起,王永志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没有辜负钱学森的厚望,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2003年10月16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
《新闻晨报》 2011.12.9 第A02版
原文链接:管窥“中国导弹之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