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可圈可点,但并非无可挑剔

张国良:“3·11”大地震中日本媒体表现实证研究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附近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之后引发海啸,席卷多个城市,导致近3万人死亡和失踪。地震导致的核电站事故逐步升级,迄今没有得到解决。这次东日本大地震发生时,日本的报纸、电视、杂志、网络等媒体无不全力以赴开展报道和评论,履行其社会责任。中国评论对其总体表现以赞扬为主,如专业、理性,冷静而不煽情,尽量避免侵犯个人隐私等。事实如何?通过对3月11日—5月11日样本媒体的实证研究可见,日本媒体同行的表现确是可圈可点,但也尚有可改进之处。

  日本三大报全力以赴

  地震发生后,《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及《每日新闻》作为日本三大报纸,把主要精力都投入震灾报道中。这段时间震灾报道的平均比例高达37%,比例最低的《读卖新闻》也接近1/3,比例最高的《每日新闻》甚至超过了四成。平均而言,各报每天发表有关震灾报道约290篇。其中,有关核辐射报道每天约17篇。

  从媒体独立性看,三大报在民意关注的重大问题上,对政府进行了客观的质疑和批评。《每日新闻》在4月15—17日,连续三天发表以“震灾后”为题的社论,论述了应从震灾中吸取的教训、针对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的核能利用问题,提出了放弃核能的看法。这是日本全国性报纸第一次提出该观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对于核能利用一贯采取慎重态度的《朝日新闻》,也在4月20日的社论《脱离核能依存》中,明确表明了抑制核能的立场,并对原子能的利用方法表示了深刻的怀疑。

  从媒体的文化传播特性看,3月11日发生大地震以来,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出现了不少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篇章,起到了鼓舞民心的作用。如《读卖新闻》著名栏目“编辑手记”的记者竹内政明,撰写了一批感动读者的优秀作品,广为流传。

  以上分析表明,素有专业主义传统的日本报纸在地震中基本保持了原有水准,避免了煽情主义的歧途,值得业界肯定。

  财经类媒体深度报道独树一帜

  在深度报道方面,财经类媒体为受众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和分析,充分表明周刊杂志在调查报道、深度解释方面比一般报纸更胜一筹。核辐射问题发生后,作为财经类大报的《日本经济新闻》,对此事故相当重视,每天平均报道条数多达19条。其最为关注的具体议题包括:福岛核事故现场情况、受到核污染的自来水情况、农渔产品核辐射物质超标的情况以及核辐射物质的扩散情况等。

  此外,财经类杂志还详细披露了许多报纸没有报道的独家内幕消息。如《钻石》周刊报道,在1号机组炉内压力升高时,现场工作人员提出要采取排气措施,但“东电东京本社对此却比较消极”。

  概言之,这类财经类媒体的大幅独家深度报道,为民众在震后掌握信息来源、适应环境变动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电视与网络媒体大显身手

  电视,尤其是日本公营电视媒体NHK,在本次地震报道中表现突出。NHK以其一贯的专业功力——冷静、迅速、持续的报道,具有深度的分析,赢得了日本观众和国内外受众及同行的关注和赞赏。值得一提的是,NHK在气象厅发布地震检测结果的8.6秒之后,即向国民发布了《紧急地震速报》。它播出的民众在逃跑途中拍摄的海啸席卷城市的影像,成为地震海啸报道中最有震撼力、感染力、传递力的画面。

  社会化的网络媒体也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异军突起。地震灾害造成的停电使手机通话和短信功能统统失效,SNS及Twitter等社会化的网络媒体,在信息收集、发布方面起到了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海啸警报、节电、核电事故后制止各种谣言、防止抢购等危机传播过程中,微博数量激增。这一新的信息环境,促使主流媒体更加注重事实的深度挖掘,并纷纷利用网络媒体扩大信息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络媒体的地位。

  总体而言,日本媒体在此次地震报道中沿循专业主义路径,竭力发挥媒体社会大船瞭望者的角色,称得上可圈可点。但由于诸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其“短板”。

  “浅度”报道与同质化倾向

  在震灾过去一个月后,日本各大报纸围绕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和应对过程展开了较为详细的报道。如《读卖新闻》4月10日以政府和东电初期的应对措施为何缓慢、炉内排气和注水作业为何延迟、日本为何不接受美国支援等为焦点,详述了东电会长和社长当时不在东京是造成排气和注水延迟的原因,并披露了美国在地震第二天提出让原子能专家到首相官邸常驻而被拒绝等内容。《朝日新闻》也对东电的表现和日美之间的交涉进行了报道,《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也发表了类似报道。

  但总体而言,这些报道的深度不够,媒体不仅对于核事故没有进行必要的追究,而且对政府和东电明哲保身、未担当向国民充分解释的责任,也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和批判作用。相反,对此,媒体过于依赖政府和东电方面的新闻发布会,普遍缺乏独立的调查报道。同时,核辐射报道的信息来源也主要是政府公布的消息、东电的新闻发布会以及一些核能专家的解释。而且,各大报纸在相关问题的深入调查、信息来源的深度挖掘方面都很欠缺,造成了报道的同质化。

  自相矛盾的新闻信息

  新闻媒体的一大功能是在环境变动时及时发布信息,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以使受众作出适当反馈。然而,此次地震报道中媒体对于模糊信息的处理失当,大多只是转载政府发布的暧昧不清的信息和意见,对自相矛盾之处的发言并未作出明确的判断,对于民众的参考价值大大降低。

  事故发生后,有关核辐射的传言四起,很多人选择了离开日本,机票涨到平时的4倍,日本外企甚至出现了用人荒。媒体对此却作用甚微。随后发生的饮用水和农产品的发货限制、食用限制,也引起了民众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只是发布了政府模棱两可的通告——“虽然超过了核辐射的标准值,但对健康没有危害,不过,还是请多加注意”。在此背景下,日本民众只好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并据此展开行动。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媒体的公信力尚有待提升。

  “出口转内销”的信息盲区

  福岛核事故后,美国媒体以“看不到模样的无名50人”、“福岛50英雄”等标题,报道了核电事故现场工作人员的状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媒体将如此重大的新闻变成了信息盲区。就在欧美报纸热议“福岛50勇士”的时候,日本民众并不了解核电站内部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事故现场的工作人员的状况。许多天后,作业人员才接受了媒体采访,其吃饭和睡眠都不能确保的恶劣工作环境才逐渐为大众知晓。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日本媒体的疏忽和失职,存在着不应有的报道“盲区”。

  总之,实证研究表明,日本媒体在此次地震报道中表现得可圈可点,但并非无可挑剔。报纸较为全面、翔实,并反思了核能利用的风险问题;杂志以其深度解读,弥补了报纸的不足;电视的影像优势依旧;而网络的社会化功能,进一步动摇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日本媒体在信息的充分性、多样性、透明度,尤其是科学报道的可信度、危机报道的公信力等方面仍存不足,国内同行需引以为鉴。(张国良 赵日迪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6.15

原文链接:可圈可点,但并非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