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大树底下不长草 竹子底下才出笋——“竹子管理学”结硕果
上海交大王如竹团队形成高密度人才效应
交大一位“曙光学者”接连带出3位“曙光学者”
解放日报
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不少科研团队中,领衔者一家独大、一手遮天,小草甚至连小树也得不到阳光。可在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由第一代“曙光学者”王如竹带队,接连出了3个二、三代“曙光学者”。并非重金引进,而是自我培养。
作为“曙光计划”出资方,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近日披露20周年 “才报”:截至目前,获得项目资助的“曙光学者”,只占上海高校专任教师约2%,而王如竹教授16人团队获得这一项目资助的比例高达25%。
奥妙何在?因为王如竹团队像竹林出笋一样,有一门“竹子管理学”。
快速“增值”几万变千万
竹子长势快、节节高,王如竹个人成长也极快。他在上海交大完成“本硕博”学业,1990年获制冷与低温工程博士学位。仅隔4年,而立之年的他便被破格晋升,从副教授聘为教授,并当选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一直干到今天。
那时候,教授一个月工资才两三百元,科研经费少得可怜。此时,推动高校学科带头人建设的“曙光计划”应运而生。王如竹与其他高校的18名优秀青年教师一起,成了沪上第一批“曙光学者”。
“曙光计划”以8万元扶持了王如竹的科研项目。他出差不用再借钱了,还花8000元买进一台数据采集仪,成为他最基本的测试设备。与许多“曙光学者”一样,王如竹也用“雪中送炭”、“第一桶金”来形容这笔资金。同一年,王如竹领衔,承接到全球最大暖通空调和冷冻设备供应商开利公司的项目,项目资金4万多美元。
“曙光计划”犹如撑杆跳高中的那根竹,有一种撬动效应,支撑着王如竹团队上了一个又一个平台,团队含金量快速 “增值”。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到杰出青年基金,从科技部“863”计划到科技支撑计划,短短十来年,王如竹团队承担大批国家级项目,研发“太阳能高效空调与供热装置”获国家技术发明最高奖,还完成大量国际合作项目,比如意大利方面出资150万欧元在交大闵行校区落成了低碳概念示范建筑——“中意绿色能源楼”。
如今,加上来自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王如竹团队每年科研经费达一两千万元,即使坐着不出门,也不愁搞不起研发。团队中,去年新获“曙光计划”资助的“70后”教授代彦军说,如今“曙光计划”的十多万元虽不多,却是代表大学青年教师的高端荣誉和品牌。
“竹林五贤”各带一纵队
竹林中,竹子根连根、叶接叶,没有特别高大突兀者。“我不能盖住大家,年轻人要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作为领军人物,作为“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如竹深知自己不应成为团队中唯一的明星。
团队中,包括他在内,现有5名正教授,其中4人已评上“曙光学者”,还有一人明年也有望跻身这一行列。要知道,在上海交大最为强势的工科领域,每年也仅出两三个 “曙光学者”。而王如竹身边的“曙光学者”扎堆,令其他院系多少有几分艳羡。
王如竹则早已习惯于看着自己的学生,成长为与自己共事的教授。团队中,除了他的师妹吴静怡教授,其他年轻教授几乎都以他为师。他的合作者代彦军从西北工业大学来上海交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便留在团队中任教从研,如今40岁刚出头就当了博士生导师。王如竹带教的博士生张鹏、王丽伟,先后拿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近年又相继评聘为正教授。
这“竹林五贤”,把握低温与制冷这个大方向,又在不同“子方向”上形成5路纵队。齐头并进,相互打通,共享资源。王如竹往往带队打头阵,确定正确方向后,便有另一路纵队深入。例如,张鹏写的全国“优博”论文,主攻“低温超流氦”研究,正是王如竹做博士时的课题;又如,去年新晋教授的王丽伟,已全面负责起王如竹初为教授时的老本行——吸附式制冷。而王如竹自己则正在“热池”新领域开拓,与存储电能的电池相比,“热池”靠的是吸附式储热。他说,正培养更年轻的人来接棒,看中了去年获得全国“优博”提名的李廷贤博士。
同根竹下有“雨后春笋”
一棵竹子底下能冒出好多竹笋,这些笋可能同根同源,并能独立成竹。
王如竹与他团队中的每个博导,都养成了一种带队好习惯。比如改研究生论文,他们基本上一收到稿件,当天就改,当天就回,尤其是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总是改个好几次。“现在越来越忙,如果做不到当天回复,一周之内也要改定返稿。”王如竹说。包括2篇“优博”、4次“优博”提名在内,王如竹团队已发表200多篇被SCI收录的论文,被海内外广泛引用。每当学生论文发表于著名刊物,团队都来祝贺,并由作者请客,“这是一种文化,也是对其他人的一种鞭策”。
如雨后春笋,王如竹团队至今培养博士数十名,其中15人已发展为正教授,王如竹并没有把他们都留在自己团队中。如今,走出上海交大的他们都成了各院校的骨干。也许出于师道同门、代际传承,他们把王如竹的“竹子管理学”带了回去,很少单干单打,多为兵团作战。不少博士进了企业,带着企业项目回来与王老师团队合作,或者招聘同专业的学弟学妹。
王如竹团队 “高密度”的人才效应,在“曙光学者”团队中也并非孤例。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介绍,华东理工大学钱旭红院士和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的学术团队都走出了两名以上的 “曙光学者”。如今,入选“曙光计划”的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已从首批19人发展为一支889人的 “人才大团队”。他们中,已诞生两院院士4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0余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9人。
来源:《解放日报》 2013.10.15 头版 要闻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