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校训之传统与教育之创新

  一所大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始终秉承大学精神,坚持真理,以其特有的创新追求,引领国家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交通大学自创立之日起,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

  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有一座铸有齿轮、铁砧、锤链与书本图案的校徽“纪念碑”,上书“饮水思源”四字。在中华大地同宗共生的五所交大校园中,都可寻觅到这座“饮水思源碑”,这是海内外全体交大人对“思源校训”的高度体认与服膺,也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一校训深深植入历代交大人精神血脉的完美传承。

  120年前,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盛宣怀抱定“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之宏愿,奏立南洋公学,是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有系统组织之肇端”。创校伊始,首开师范院,继设中上两院,创特班,遣留学,设译院,创“小学-中学-大学”之完整教育体系,成为中国近代分级教育制度的起始。

  20世纪初,唐文治执掌校务,为应对实业人才奇缺的困局,他首立工科,创设管科,同时参照西方名校,引国外原版教材、揽外籍专家教师,造就与欧美颉颃争胜的“具一等品行的一等人才”。自二三十年代起,学校顺应科学与工程结合的趋势,突破单一的工科办学模式,扩充为“理、工、管”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早期交大发展的“黄金时代”,成就“东方MIT”之美名。彼时的交通大学,治校严谨,学风蔚然,人才辈出,培养出以江泽民、钱学森、陆定一、汪道涵、吴文俊、徐光宪、蔡锷、黄炎培、李叔同、邹韬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人才。

  1926年10月,交大30周年校庆之际,毕业于南洋公学师范班的校友为母校捐建了一口自流井,取义“饮水思源”。1933年4月,学校37周年校庆时,又有1930届116名学生念及母校培育之恩及他们首先入住执信西斋之利,遂在该斋前捐资建造一座以校徽为中心的喷水池,喷水池中为一石碑,上刻“饮水思源”,是为交大“思源校训”最早之由来。

  “思源”一词最早见于北周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所阐发的乃是人类出自于本能的一种最自然、最朴素的感恩回馈情怀。

  如果说“饮水思源”只是在“小我”层面的道德诠释,那么“爱国荣校”则在“大我”意义上提升了交大人志存高远、担当济世的人格境界。近世著名国学家、教育家、交大第十四任校长唐文治曾在《人格·学生格》中言:“学生之对于学校,爱情而已矣,有爱情于学校,乃能有爱情于社会,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此语虽极简约,但从中提炼出来的“爱国荣校”的校训,却深含着儒家仁爱“推己及人”进而“推校及国”的文化要义。

  建国之初,院系调整,交大数学、物理、化学、管理、化工、土木、航空、纺织、水利、电讯等主力学科悉数调出,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巨大。仅过四年,又逢西迁,为服务国家大局,交大人捡拾行囊,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和拓荒者的奋斗精神,义无反顾,奔赴大西北。六七十年代,为应对美苏霸权威胁,交大人知难而上,服务国防,新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核潜艇、第一代战斗机、第一艘万吨轮……均烙交大印迹,彰显交大校友智慧。改革开放伊始,万象复苏,交大敢为天下先,首出国门、首受捐赠、首改体制、首建新校区,开全国之先河!

  1996年,百年校庆之际,1947届校友江泽民学长提出把交大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期望,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近十年来,交大继续锐意改革,内涵发展,追求卓越,完成闵行战略转移,倡导“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广揽全球硕学名师,完善大学治理结构,走中国特色之路、世界一流之梦,渐行渐明!

  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交大人赋予了“思源校训”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它凝聚着交大人对自然、人文和社会深厚浓重的历史观:常思社会历史之源,常思人类认知之源,常思科学探究之源,寻求探索真理、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盛宣怀办理南洋公学时就提出:“窃惟时事之艰大无穷,君子以致远为重。”黎照寰校长则教导学生:“才识丰、体力雄,志行高,具此三者,始能任重致远,为国效劳。”2006年4月公布的《上海交通大学章程》提出了学校的使命:“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

  “立国之要,以教育为命根,必学术日新,而国家乃有振新之望,此必然之理。”交通大学应“维新变法”图强的需要而生,因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而兴,以“敢为人先”的创举而重新崛起。百十年来,在交大人身上总有一种精神在涌动,那是一种受命于危难挺身而出的不屈精神;是一种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实干精神;是一种引领潮流、与日俱进的创新精神。岁月流转、薪火传承,这种创新基因已深深融入交大血脉!

  大学兴则国兴,大学强则国强。大学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高地,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学术追求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交通大学理应辉煌再启,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和动力源泉。

  “交通”为名,“大学”为道,作为一所有追求的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之交汇贯通是交大时刻践行的职责、本分和事业。交大人以探索与传播真理为己任,即使前路漫漫,荆棘丛生,交大人始终上下求索,从不懈怠。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来源:《文汇报》 2014.07.17 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