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一面旗帜
上海交通大学辅导员凌惠事迹材料
新华网
一、个人简历
凌惠,女,壮族,中共党员,1975年11月生,1997年8月起担任辅导员工作。2009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18人)辅导员。
二、工作情况
她是上海交通大学“思政之星”、“晨星青年学者——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荣誉的获得者;她的博客被学生誉为“精神家园”,访问量接近34万;“庆幸能找到这么好的一个网站与博客,更钦佩创建这么优秀的网站与博客的人。”“无私的好老师!感谢!”……学生们在她的博客上留下了这一串串发自内心的感谢。这不禁让人对这样一位年轻的辅导员肃然起敬。而在学生们看来,凌惠老师就有如一位真诚和蔼、始终面带微笑的,充满阳光气质的大姐姐,工作和生活,网上和网下,都那么温暖、贴心。
(一)积极建立“第三课堂”,网络思政引风气之先
凌惠老师1997年留校担任辅导员。其时正逢中国第一代互联网络兴起,凌老师敏锐地把握到了网络技术发展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机遇。在她看来,网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在教育、引导和服务学生中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凌惠的尝试始于建设校园红色网站。尽管自己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于网络技术所知甚少,她也没有放弃。夜深人静之时,她独自在办公室钻研,啃下一本本难懂的计算机教程;午休时、工作中的闲暇,她抓紧每一个空闲,向专业老师求教,与学生交流。终于,“团旗飘飘”、邓小平理论研究网……一个个红色网站在她的努力下建立起来,有效地发挥了吸引学生、凝聚学生的作用。
“网络技术的普及对于推进大学辅导员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凌老师说。在工作中,她也努力实践着,探索着。1999年,在实践积累基础上,她给学校多次建言献策,建议学校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她的建议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上海交大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进社团、进网络”的“新三进”模式。
(二)时刻保持创新的意识
每当给新辅导员们开展培训指导时,“创新”都是凌惠提到频率最高的词。这也是她在长期的工作中得到的体会。
凌惠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2年,经过了数年的发展,交大的校园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校园网络BBS论坛融入了广大学子的生活,大学生们开始热衷于在BBS上讨论问题,分享体会。刚调入交大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思想政治研究室工作的凌惠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一倾向,她带领全校辅导员开始了BBS网络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尝试,在校园BBS开设专版,进行思想引导、开展管理服务,牢牢把握住学生论坛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为学生提供帮困助学和就业指导等服务,赢得学生的广泛赞誉。
2003年非典期间,部分学生因被隔离在宿舍楼栋内,表现出焦躁情绪。在不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凌惠以她丰富的网络思政工作经验,和其他辅导员一起,与同学们在线交流,开展心理辅导,有效化解了稳定危机。此外,她还组织了十余场“抗击非典在线谈”活动,邀请学校领导、医药专家和学生通过网络“面对面”、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各类防治“非典”的问题,展现了网络思政的特殊影响力。
凌老师说,辅导员工作十分需要细致的工作与足够的耐心。她以自己在西方学习的经验与国内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指出国外大学学生思维活跃主动,课堂表现积极,而我国学生大都比较内敛,遇到问题羞于向老师求助。这就更需要辅导员主动去发现和处理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问题。网络就给辅导员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渠道,让学生可以在放松的情况下与老师交流,从而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便于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师博客,点亮心扉
凌惠老师是国内第一批尝试使用辅导员博客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之一。“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这样一个简练却充满寓意的博客名,却饱含了凌老师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上所倾注的心血。
截至2010年1月22日,凌老师的博客总发文量已超过1200条,总访问量超过33万人次,并建有“高校辅导员的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五个博客圈。“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博客两次获评为“上海交通大学十佳思政博客”,并在2009年初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十佳辅导员博客”第一名。
辅导员博客的使用主要目的是与加强学生的互相交流。凌老师说,“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的定位是思政教育个人实名博客,也就是说,这一博客既是凌老师从事思政教育的“官方网站”,也是工作结束后社交休闲的“私人空间”。正如凌老师所言“这个博客让我下班后的‘8小时外’的这段时间也相当于在一直工作”。她把辅导员博客作为让学生更加理解思政教育,贴近思政教育的窗口。“一些平时上课不大和学生交流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促进相互交流。”例如,让同学知晓很多活动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辅导员的工作,并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共鸣。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博客”的定位,使得凌老师在关注学生情况、思想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也将自己生活的一面展示给同学们,比如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故事、自己的烦恼等等;同时,以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比如恋爱、婚姻问题,身体健康问题等等。这样做的初衷,就是完全将学生当做朋友,并使学生视老师为同伴。
凌老师的学生们表示:凌老师的博客是学院同学的“心灵花园”,上网就到老师的博客踩一踩成了他们的习惯。凌老师的辅导员博客不仅让他们方便、及时的获取学习资料,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工作以外的另一个“她”——她的游记、读书心得、生活剪影等等让他们零距离感受到一个积极、健康、热爱生活的好老师。她引导他们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促进他们思考人生,做一个有责任意识、有爱心的人。
除了积极投身于实践,凌惠老师也时刻在总结和研究开展工作的方法。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方向,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研究重大课题等研究,发表6篇论文,获上海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上海市高校学生辅导员论坛优秀论文等,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等2部著述的撰写。担任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授课专家,主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华网 2010.3.28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3/28/content_13264511.htm